深切怀念我国心血管病内科一代宗师董承琅教授
发布时间:2014-03-15 12:52:51
一、中国心血管病内科学的奠基人
董承琅教授,189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县,1992年病逝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享年93岁。他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内科专家,中国心血管病内科学奠基人,中国第一位心血管病内科医师,被大家尊称为董老。
董老1918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24年毕业于美国密执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1924至193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任助理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和助教。1930年至1931年赴密执根大学进修,回国后1931至1940年在协和医院任内科副教授兼心脏科主任,建立了心脏病专科门诊和心脏临床生理实验室。1940年再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和梅约临床医学中心进修,1941年回国。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停办,董老南下上海开业,并得以就近照顾他患病的父亲。1945年抗战胜利,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名誉教授5年。1949年上海解放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直到1981年退休。
二、开创中国心电图学时代,带出第一代心血管病内科医师
1931年起,董老在协和医院与戚寿南、卞万年、马万森等医师一起,应用该院原有的两台老式弦线心电图机为众多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积累了大量心电图和心音图的诊断资料,到他离开协和医院时这些资料已达数万份之多。董老这些工作标志着心血管病内科学在我国的萌芽,我国心电图学时代的开始。董老带出我国第一代心血管病内科医师,从此一代又一代的心血管病内科医师不断涌现,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战线的一支庞大队伍。
三、进行科学研究,发表30多篇有创新性论文
在临床诊治大量患者之余,董老积极进行科研工作。1931年在美国心脏杂志发表“粘液性水肿的心脏”一文,在国际上最早提出黏液性水肿可引起心脏明显增大,心电图示心肌损害的表现,恰当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1934年在美国心脏杂志发表“长期体力活动者的心脏”一文,率先提出长期体力劳动可致生理性心脏肥大,纠正当时普遍认为心脏增大即是心脏病的看法,为美国教科书所引用。1937年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贫血性心脏病”一文,明确提出严重贫血可引起心脏扩张,心前区舒张期杂音以及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贫血后,这些情况可完全消除,这一观点为美国心脏病学权威保罗怀特(P.D.White)教授所认同。此外,对洋地黄中毒可引起短暂心房颤动;梅毒性主动脉炎患者静脉注射新胂凡纳明即时引起的心电图改变;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心电图电收缩时限的改变;心肌炎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的激素治疗;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关系;卧位性心绞痛的临床与心电图特点;上海地区各种心脏病比例以及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变迁等都发表过有创见性的论文。
四、主编我国第一本心脏病学专著
董老于1962年与陶寿淇教授合作主编,组织国内10余位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心脏病学专著《实用心脏病学》。该书内容丰富,切合我国的实际,许多编者介绍国际发展的同时也介绍自己的临床经验,深受读者的欢迎,为培养我国心内科专科人才,指导临床实践发挥很大的作用。80年代末该书第三版的修订工作起初由时已年逾80岁的董老亲自主持,后因他赴美国探亲才由陶寿淇教授和我负责,并于1993年继续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不幸这时董老已仙逝。
五、学术成就为国内外专家所公认
由于董老在学术上的贡献,他在1949年被推选为第24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医学会)理事长(会长)。1979年被推选为第1任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58年他被美国心脏协会吸纳为第1个中国籍会员,成为最早跻身于国际的中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之一。1991年3月92岁高龄的他又被美国心脏病学院选为荣誉院士,并授于“中国的保罗怀特“称号,可谓当之无愧。
六、热心教学重视培养年青一代
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诊治大量患者、开展科研工作、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董老非常注意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的培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受时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内科主任林兆耆教授的邀请,担任该校内科名誉教授期间,从不间断地向医学生讲授心血管内科课程,历时5年。1949年上海解放后,董老放弃开业,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工作,任内科主任直到1981年退休。这期间他亲自带领各级医师查房、开展心电图学术讨论、主持全市内科临床病理讨论、鼓励各级医师进行临床科研并亲自为他们修改论文,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心脏病学学术中心。他言传身教培养出陆伟壮、金兰、吴光辉、崔广根、陈万春、黄伟民、王恒润、沈路一等多位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1958年起董老受卫生部委托,主办全国心脏病进修班,各地高级医师来上海进修深造。他亲自编写讲义,传授心脏病诊治的最新知识,先后举办了三期,参加医师百余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各省、市医学院和医院的骨干。董老从1931至1981年的50年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心血管内科专业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七、为祖国医学事业献身
董老虽然三度到美国留学并在美国获得了荣誉,但他每次学成都没有在美国滞留,而是选择回国工作,为祖国的医学事业献身,即使祖国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之中,他也义无反顾。
全国解放后董老参加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历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参政议政,跟共产党走。在董老85岁寿辰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同志寄来贺信。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同志寄来贺词:“六十载行医解救患者疾苦为民造福,八十岁高龄精神不减当年誉满华夏。”
八、我与董承琅教授
我和董老不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我聆听董老的教诲从1948年在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当实习医生时就开始。当时我院陶寿淇教授(我的老师)在美国密执根大学留学未回。而董老不时来会诊一些心脏病病人,使我得以聆听他的诊治意见。我还常在医学会听他所作的学术报告,并从中受益。我当住院医师期间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一些论文和数量较多的临床病理讨论记录,他看到后表示赞许,这给我莫大的鼓舞。董老和陶寿淇教授主编第一版《实用心脏病学》时邀我参加编写部分章节,并亲自修改我写的稿件,体现出老一辈对后学者的提携和信任。20世纪70年代末我奉卫生部之命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敦请他担任特邀编委,他欣然接受并特别提出要和我合写一些内容。该书是以条目的形式表述,这样就在他的指导下,他和我合写了该书的第一“心脏病学”和第二“心脏病”两条目,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他对后辈的支持和爱护。
九、董承琅教授,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董承琅教授治学严谨,造诣深厚,技术高超,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诊治病人一视同仁,提携后辈不遗余力。他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热爱祖国,艰苦创业,为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取得卓越成就,在保健工作中的贡献尤其重大,深得国内外同道的推崇和敬佩,在社会上和在医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望,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1992年董老仙逝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他在院内树立铜像作为永久的纪念。
值此董承琅教授逝世20周年之际,敬致我们深切的怀念!
致谢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魏盟教授和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校区沈路一教授提供许多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