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19心血管年会】 韩雅玲三问科研现状 誓建中国NCDR
发布时间:2019-11-29 17:56:56
CardiaCare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发布
韩雅玲三问科研现状 誓建中国NCDR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黄晶
“中国各医院缺数据吗?”
“中国缺技术吗?”
“中国专家缺智慧吗?”
11月23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年会期间中举行的“CardiaCare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发布会上,大会主席、CSC主任委员、中国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连发三问,直指我国科研现状。韩院士指出,以上三样中国都不缺,最缺的是用一项技术将散在各中心的数据和智慧连接起来,这就是安全有效的心血管数据平台。
她表示,美国国家心血管数据注册中心(NCDR)是全国共享的心血管数据平台,为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数据保障。韩院士表示,我们力争通过3~4年的持续努力,将CardiaCare建成中国冠心病及抗栓治疗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NCDR”,使所有参与者共同受益。
该平台由韩雅玲院士牵头,依托于北京心脏学会,阿斯利康支持,并由阿里健康提供研发支持,旨在通过铺设心血管临床科研平台,实现院内数据及时对接,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简便易行的研究手段,将“CardiaCare”建成中国心血管临床研究的最佳平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信息化大数据已揭开其神秘面纱,走入平民,融入到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各行各业,心血管领域的信息化大数据当然也不例外,相信CardiaCare平台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启动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荆全民教授主持。
做临床科研,痛并快乐着!CardiaCare是享受科研快乐的“神器”
“做临床科研,痛并快乐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解释,科研成果改变临床实践的自豪感、改善病人预后的成就感,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其中的“痛”,作为一个资深科研人,深有体会。“临床科研就是一个大坑。”李毅教授笑言,“入坑后,会发现时间不够用,经费也不够用。”更让人崩溃的是即使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经费和心血,最终得到的却可能是无效或错误的数据。
CardiaCare平台致力于为多中心、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从单中心数据过渡到多中心海量数据,从有限的预设变量变成灵活的自定义变量定制,CardiaCare给临床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更多有趣的应用。例如,通过平台自动筛选临床研究病例,可使入选加速超过40%;利用平台开展基于注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具有“多、快、好、省”的优势,可大大降低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门槛。此外,平台还可在指导临床诊疗中发挥作用,如开展临床诊疗的质控、辅助临床决策等。CardiaCare多中心研究数据的使用秉持“共同建设、共享成果;贡献越大,获益越多;知情同意,公开透明”的原则。数据应用方面,平台的管理机制遵循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各成员单位既有提供高质量数据的义务,也同时拥有利用多中心数据进行研究的权利。
“CardiaCare平台可以自动沉淀数据,解放研究者,把研究者从繁重的信息采集、录入中解放出来,减少‘科研的痛’;数据脱敏后上传至平台,保障隐私与安全性。”李毅教授强调,CardiaCare平台的建立,将成为帮助研究者减少痛苦,畅快享受临床科研快乐的“神器”。
CardiaCare 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的发布,宣示着我国在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应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信息数据保障安全,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共同“投资”,共同获益,智慧医疗将成为临床医生的“左膀右臂”,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乃至整个医疗领域的进步助力赋能!
韩雅玲院士寄语
破冰之旅注定是艰辛的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在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心血管病防治始终找不到精准的抓手。我们不缺数据,更不缺人才,而是缺乏一项技术将散在各中心的数据和智慧连接起来。美国有NCDR,欧洲有SWEDEHEART,而我国始终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分享及随访平台。目前,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数据的获得存在诸多痛点:多中心数据共享开发少,“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国家级或行业的质控/登记数据虽然耗费巨大并已获得相当大的数据量,但因词条设置相对简单,仍无法满足临床研究需求。我们迫切需要一项技术能够自动实时沉淀数据。
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与最新信息技术结合,必然为心血管病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心血管病临床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最终切实惠及患者。因此,2018年我们提出建立“CardiaCare”多中心临床科研创新平台的设想。平台的建立犹如一场“破冰之旅”,历经重重困难,如今顺利上线,目前北部战区总医院、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及沧州市中心医院这三家医院已基本完成2017-2019年的数据对接,初具规模。
希望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和简便易行的研究过程,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企业单位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来,将CardiaCare建成中国冠心病及抗栓治疗领域的“NCDR”,使所有参与者共同受益!
圆桌讨论
主持人:马长生教授,请您分享一下对于大数据智能时代有何感受?
马长生教授:人工智能不再是对普通人而言高深莫测的新鲜事物,而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从心电监测手表,到人脸识别入住、登机等,涵盖方方面面。
目前在医疗领域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已经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未来已来。
主持人:李毅教授,未来CardiaCare平台更多会关注哪方面的临床研究类型?如何保证数据安全?
李毅教授:云端保存着很多源数据,未来我们的研究会扩展至很多领域,只要病例库里有数据,都可以使用,这方面有无限可能性。安全性方面,病例信息在医院信息科进行脱敏后主动推送,所以安全性有极大保障。数据沉淀到云端之后,阿里会全程保护数据安全不外泄。
主持人:杨锋先生,阿里健康在智慧医疗方面都有哪些尝试?对于未来在心血管领域还有哪些合作计划?
杨锋先生:阿里健康希望推动智慧医疗在各大医院实现向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三个方向发展,希望数据化和信息化能够推动临床科研和管理。在心血管学科的深入合作还有赖于各位专家的支持,力求用技术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便利,起到辅助作用。
马长生教授总结道,心血管医学应用人工智能,拓展科研领域、节省人力物力、保障数据安全、推动学科发展,造福亿万人民,这一切都需要学科、技术和企业各方面紧密合作。我们对未来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文章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