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1|肺血管病论坛肺栓塞专场(12.16)侧记
发布时间:2021-12-18 19:45:48
肺血管疾病领域迅速发展,新的诊治理念不断更新,肺栓塞诊疗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2021年12月16日15:50-17:20时,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之肺血管病论坛:肺栓塞专场如期召开,众多业内大咖齐聚一堂,就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规范专题展开讨论。
本场论坛从急性肺栓塞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危险因素着手,重点介绍了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及治疗策略、高危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识别及溶栓策略、DOACs治疗VTE最新研究进展、改良BPA治疗CTEPH经验分享,众大咖发表了个人体会,分享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本次会议邀请了众多肺栓塞领域的一线大咖,由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于世勇教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宋浩明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张萍教授、上海瑞金医院吕安康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徐希奇教授组成主席团并主持本次会议讨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张尉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琼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海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管丽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燕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协和医院徐希奇教授在简短的开场致词后逐一介绍了众位肺栓塞领域的专家,并表示各位专家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进展、知识的普及都做了大量工作,必将为众位同道呈现出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张尉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急性肺栓塞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并详细介绍VTE特殊情况下危险因素的特点,比如肾病综合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妇产科和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易栓因素以及肺栓塞患者易栓基因的筛查等,让大家耳目一新。
刘琼教授的讲课关注了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及治疗策略,强调提高医生诊断肺栓塞的意识,分“三步走”进行肺栓塞的诊断,根据危险分层决策治疗方案。
张海锋教授重点讲解了高危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识别及溶栓策略、治疗流程,强调早期识别是高危急性肺栓塞救治成功的关键,并分析了溶栓的禁忌症和出血风险,必要时给予CDT以及USAT治疗减少出血风险,可能获得更好疗效。
管丽华教授介绍DOACs治疗VTE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NOACs和华法林特点进行了对比,对每种NOAC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NOACs在VTE的地位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据来证实。
孟燕教授针对改良BPA治疗CTEPH分享了临床救治的经验和体会。首先解读了2021年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强调了CTEPH与PTE的密切相关性以及确诊CTEPH的影像学检查,通过病例演示了BPA改良技术特点,展示了“药物-BPA-药物”模式的优势和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通讯员:梁颖 王晓 徐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