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1|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论坛(12.17)侧记

发布时间:2021-12-19 18:52:42 


  2021年12月17日,中国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之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论坛如期召开。本次论坛重点阐述了不同的代谢指标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分享了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为未来的心血管风险管理指明方向。


  本次会议汇集了众多心血管领域专家,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尹霞教授组成了主席团并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徐林教授、北京朝阳医院李惟铭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黄晓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丛广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岳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赵水平教授开场致词后逐一介绍了各位心血管疾病专家,并对本场会议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表示各位专家长期奋战在临床一线,必将为众位同道呈现出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徐林教授以“持续性心血管风险的管理进程”为题作了精彩报告。徐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健康中国2030的重大挑战,他汀治疗的普及虽然带来了一定获益,但仍有高达70%的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持续存在,即使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或PCSK9抑制剂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带来的获益依旧存在局限性。除LDL-C外,高甘油三酯也是心血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二十碳五烯酸乙酯(IPE)不仅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也可为LDL-C控制良好的患者进一步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是患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对心血管残余风险管理更全面有效的优选方案。



  李惟铭教授以“聚焦血脂管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要点解读”为题展开讲解。李教授从指南制定背景及方法学出发,强调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第二规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并推荐用中国成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流程指导降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在血脂管理方面,除了以LDL-C及非-HDL-C作为降脂治疗靶点,甘油三酯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对于ASCVD高危且使用他汀后甘油三酯>2.3mmol/L的患者应考虑加用大剂量IPE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最后李教授就IPE及其相关临床研究进行了分享,全球REDUCE-IT研究已揭示了IPE的显著心血管获益,近期中国3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进一步证实了IPE用于我国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助力我国心血管病管理,引领心血管风险新纪元。



  随后,黄晓教授以“探索IPE的作用机制”为题对IPE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述。黄教授指出,IPE是采用专利技术生产的高纯度二十碳五烯酸(EPA)单分子处方药,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为ω-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但具有不同的组织分布和作用。EPA可以通过抗炎、抗胆固醇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等多个途径稳定斑块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最新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EPA比EPA+DHA降低心血管风险效果更佳,且目前只有含高纯度EPA且不含DHA的JELIS和REDUCE-IT研究的心血管结局得到阳性结果。此外,IPE已经被全球超过25部最新指南、共识、科学声明积极推荐用于降低ASCVD高危或极高危人群心血管风险。



  丛广志教授以“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新认识”为题进行了病例报告分享。丛教授基于1名痛风继发冠心病的病例,强调对于痛风患者,尿酸达标是关键,且PCI术后严重痛风患者应个体化选用双抗药物(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此外,秋水仙碱可能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获益,但同时降尿酸治疗的心血管获益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会议最后,吴岳教授以“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展开了学术演讲。吴教授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他表示肠道菌群,尤其是老年肠道菌群会导致肠粘膜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脂多糖和血糖升高,激活心房NLRP3炎症小体,从而导致增龄性房颤。


  总结:这场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供稿:CSC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