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新闻中心

CSC2021|精准心血管病学论坛(12.18)侧记

发布时间:2021-12-21 22:13:12 


  2021年12月18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之精准心血管病学论坛圆满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众多心血管病领域的顶级专家,聚焦于心血管病精准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临床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碰撞,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精彩纷呈。


  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等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及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医疗服务全过程。过去一年中,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各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此次联合论坛的举办,将促进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更好的发展和学会之间的沟通交流。


  本论坛从几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入手,重点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猝死风险评估、iPSC在遗传心肌病研究中的应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治进展、遗传性长QT综合征的综合治疗、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遗传学基础和临床管理、高危ACS患者的精准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的精准诊断和治疗、心脏性猝死常见原因分析,众大咖发表了个人体会,分享了宝贵的治疗经验。


  本次论坛邀请众多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上半场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明教授、新疆医科大学一附属医院周贤惠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唐恺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运红教授组成的嘉宾团队担任论坛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建增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洪葵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林教授担任讲者。下半场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泽琪教授、昆明延安医院李绍龙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江立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晓燕教授组成的嘉宾团队担任论坛主持。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担任讲者。





  宋雷教授首先在论坛进行“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的危险评估”专题发言,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和特点,强调肥厚型心肌病与猝死密切相关,临床社会意义重大,进而提出猝死风险评估是重要临床问题,但现有危险分层方法的预测效能对不同人群其预测价值及能力不同,对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预测准确率均较低,故急需建立方法模型,尤其是国人自己的模型。紧接着,宋雷教授从生物标志物和基因突变基因诊断方面切入,提出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危险因素(遗传、生物标记物等)研究是必要途径,同时点明基于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性,其猝死的防治针对患者是治标,针对家族才是治本。宋雷教授就ICD适当放电能否通过某些生物反馈机制进行智能化管理和严格筛选进行了深度探讨。



  董建增教授在此次会议主要讲授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在遗传心肌病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iPS的定义、由来、特性、优点以及应用价值,然后简述了遗传性心肌病研究中的困境,包括遗传性心肌病动物模型的缺陷,最后系统讲述了iPSC在遗传性心肌病中的应用,包括基于iPSC的遗传性心肌病人源疾病模型的建立,尤其是iPSC在HCM、DCM、ARVC和其它特殊心肌病中的应用。让我们认识到iPSC在疾病模型建立、致病机制研究及筛选潜在治疗药物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



  洪葵教授针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治进展”进行了阐述,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的评估、风险分层和管理,到基因筛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对危险分层和临床上器械植入的指导作用。着重指出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相关的基因如FLNC、LMNA、PLN等在风险分层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基因筛查对ICD植入的指导作用。紧接着,洪葵教授分享了一些ACM诊治的经验和前沿进展,包括团队关于SCN5A导致ACM和致心律失常性左室致密化不全的研究、KCNQ1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和最新的发表于circulation的心外膜来源细胞旁分泌的研究,使听众受益良多。


  吴林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和基础研究对“遗传性长QT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通过基因学、心电学以及临床特征等多方面介绍了LQTS的不同分型之间病因、诱发因素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不同,阐述了遗传性LQTS治疗手段的多样性,即涉及生活方式干预、祛除和避免危险因素,药物、ICD和交感神经等多种单用或组合的综合治疗,同时强调合理的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对治疗效果需要跟踪和评价,要重视治疗方案的调整。



  张萍教授在本次论坛进行专题发言“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遗传学基础和临床管理”。张萍教授表示,获得性长QT综合征非常常见,除了一些临床情况外,也有相关遗传背景。把握好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电生理机制以及遗传学基础,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预防该病的发生及进展为室颤的可能。此外,张萍教授从预防高危因素、防止QT间期过度延长、及时识别警告性心电图及心律失常三个方面讲述了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临床预防,更提出了精炼的12字治疗方针,即停药、除颤、补镁、补钾、起搏、药物,为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指明了思路。



  李建平教授介绍了“高危ACS患者精准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高危ACS包括缺血高危和出血高危,部分患者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均为高危,李教授分别对缺血高危ACS和出血高危ACS患者从临床情况、常用的风险评分系统、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和指南推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对高危ACS患者精准抗血小板治疗进行了指导,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了适合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曾春雨教授聚焦于“高血压的精准化治疗”,首先就中国高血压精准化治疗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指出精准化管理存在的挑战,建议加强高血压病因筛查,给出了高血压精准诊治流程,从单基因高血压疾病入手,着重讲述了基因诊断和药物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学遗传阻断。最后提出了新的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通过比较传统医疗模式和精准医疗模式,充分肯定了高血压精准化治疗是对人、病、药深度认识的高水平医疗!

  此次的精准心血管病学论坛紧抓前沿和热点,结合临床和基础,广泛而又深入地展示了心血管病精准治疗领域的新进展,为与会的各位同道开拓视野、提供灵感。感谢论坛讲者的精彩演讲,感谢资深专家的点评讨论,感谢诸位同道的积极参与,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通讯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