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1|肿瘤心脏病学论坛(12.18)侧记
发布时间:2021-12-21 22:14:55
2021年12月18日14时,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之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于线上如期召开。本年度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由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担任论坛主席。会议邀请了全国众多知名医院的一线肿瘤心脏病学领域专家齐聚云端,会议内容设置上既有国外众多研究成果的解读,也有国内相关专家共识指南的探讨;既有大咖授课演讲,也有专家讨论交流。围绕“前沿速递”、“多学科管理”两个主题版块,聚焦前沿热点,融汇多学科探索与创新,共同探讨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理念更新与诊疗进展。
【肿瘤心脏病学——前沿速递】
“前沿速递”版块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志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
张志仁教授首先分享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所致心脏毒性的探索,对ICIs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发表了一些看法,可能与T细胞交叉反应、体液免疫、细胞因子相关。PD-1在下调促动脉粥样硬化性T细胞反应中具有重要用,PD-1缺失的小鼠模型中发现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大,早在1996年,就有研究证明在猪模型中暴露于某些细胞因子可以诱导内膜冠状动脉病变和血管痉挛反应。虽然心肌炎的发生率不高,但是致死性高,建议用药前完善心血管相关检查作为基线,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心血管相关症状及指标,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的症状时,应快速明确是否存在心脏毒性,以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陈韵岱教授充分结合全球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肿瘤合并冠心病诊治新进展,分别是:肿瘤合并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筛查、治疗与管理。多种肿瘤治疗药物会引起心血管问题,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50%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毒性表现为血管损伤。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心血管疾病的管理原则上要进行筛查、评估抗肿瘤治疗的心血管毒性、多学科协作。对肿瘤合并冠心病的治疗策略,分享对于肿瘤合并稳定心绞痛、恶性肿瘤合并ACS、良性肿瘤合并ACS不同的治疗策略。陈韵岱教授最后表示现有指南不适合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期待今后有国内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
张梅教授着重分析影像检查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超声心动图作为方便快捷的辅助检查手段,具备全流程动态随访观察肿瘤治疗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的优势,可用于指导临床随访监测;并对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指标的建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超声心动图监测流程特别强调基线值的测量,GLS已成为心脏毒性的早期标志物,在指导抗癌治疗中的价值越来越高,因此根据指南建议应变纳入超声心动图的培训。最后总结了各种影像学技术用于评估心脏毒性时的相对优势与缺点。
张宇辉教授解读JACC:肿瘤心脏病学杂志亮点,根据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特征、监测与评估、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梳理。张宇辉教授表示临床医生应该为癌症患者的肿瘤心脏病框架扩展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ABCDE,管理CVD危险因素,包括:风险评估、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血压、胆固醇、戒烟、饮食和体重管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以及锻炼等。本次解读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人工智能等多层面,从大量研究数据切入,精选了数十篇文章做了亮点分析解读,有助于推动今后国内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研究。
夏云龙教授聚焦肿瘤治疗致心血管损伤的筛查与预警,对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血管疾病的筛查与评估、诊断与治疗流程、预防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地概述,并强调了在检测期间生物标志物与基线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我国肿瘤心脏病学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早期筛查、早期预警,即危险因素的识别与管理和筛查指标的完善与实施。抗肿瘤治疗前筛查:关注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肿瘤治疗过程中监测:治疗过程中心功能的监测,肿瘤心脏病学专家会诊;肿瘤治疗后随访:心功能随访监测。最后夏云龙呼吁成立肿瘤心脏病学单元用于评估抗癌获益与CV风险的权衡,给患者提供全程保护与个体化治疗。
【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管理】
多学科管理版块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天刚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翟玫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蕾蕾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海霞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担任讲者进行线上分享。
程蕾蕾教授在 “肿瘤心脏病多学科管理中的创新转化”的报告中,首先通过一个精彩的视频展示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近几年在肿瘤心脏病学方面的相关工作:肿瘤心脏病MDT门诊、创新转化、科普书籍等。以程蕾蕾教授为代表的MDT门诊是华东地区第一家肿瘤心脏病MDT门诊,不局限于线下接诊,更包含了线上接诊随访、临床研究、科普宣传等。申请专利要注意哪些问题?程蕾蕾教授列举了多项成功专利,清晰明了地解答了这个问题。在科普方面,获得多项科普奖项,通过在微博抖音等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软件上宣传、撰写出版科普故事书等形式,助力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发展和在大众中的普及。
刘彤教授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深耕细作,本次带来肿瘤治疗与心律失常相关内容分享。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是房颤,肿瘤治疗与房颤是双向关系,即癌症患者中房颤发生率较高,房颤患者中癌症发生率也较高,可能机制:癌症和房颤有诸多相同的危险因素、癌症患者并发症可增加房颤风险、多种抗癌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可增加房颤风险。各种抗癌药物的房颤发生风险不同,其中依鲁替尼与房颤风险升高之间的关系较为明确,3.5%~16%的患者在使用依鲁替尼后发生房颤,可能与其脱靶作用PI3-Akt通路有关,新一代布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房颤发生风险低于依鲁替尼。肿瘤患者的房颤管理应关注节律控制、抗凝策略,针对无症状和有症状患者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对肿瘤治疗相关的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了相关介绍。
刘海霞教授交流了恶性肿瘤相关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防治相关话题,从肿瘤相关VTE的流行病学、评估诊断、预防治疗三方面进行分享。肿瘤相关VTE防治形式严峻,重视程度亟待提高,需要建立肿瘤医院VTE防控体系。早期识别、预防性抗凝治疗有望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抗凝是肿瘤相关VTE的基础治疗,同时刘教授也分享了预防或治疗性抗凝治疗的禁忌症。目前,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的简历迫在眉睫,干预策略重在预防,肿瘤VTE防治体系构建、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前进的必经之路。
邵群教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监测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剖析解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ICIs相关心肌炎)虽发生率低,但心肌炎是ICIs相关的高致死性免疫不良反应。采用主动监测策略PMS(症状+标记物【肌钙蛋白&利钠肽】+心电图)可及时发现亚临床心肌损伤或轻症型心肌炎,有望减少严重心肌炎的发生。危重患者早期、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取得良好疗效,常需联合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哈肿3方案”/“SAVE方案”初步验证有效。在ICIs相关心肌炎诊疗中应平衡患者肿瘤治疗的风险和获益,避免出现肿瘤治疗却加速患者死亡的矛盾现象。
方凤奇教授分享了乳腺癌抗肿瘤治疗心脏保护的全程管理。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各种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药物以及放疗等均可导致心脏损伤,心肌毒性、心肌缺血、冠心病、心律失常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心血管病损害,而药物相关心脏损害是导致治疗中断的重要因素,因此,乳腺癌患者接受任何潜在心血管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前都需要进行完善的基线筛查评估心血管毒性风险因素。对中高风险患者进行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一级预防可降低心血管毒性发生率;而抗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监测应遵循贯穿全程原则。对于出现无症状心血管毒性应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症状性心血管毒性应通过多学科合作联手治疗,使抗肿瘤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本次会议云集国内权威专家,通过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呈现出了一场丰富多彩、高水平、高质量的综合学术盛会!总体而言,面对万病之王"癌症”,肿瘤心脏病学在全国的普及仍任重道远,学术会议交流探讨是促进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愿在前行奋进的路上,有更多的跨学科探索,不惧艰难踏征程,引领学科新航向!
(供稿: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