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1 | 顾东风院士:心血管疾病人群的防治之道
发布时间:2022-01-10 16:23:40
南方科技大学顾东风院士从心血管疾病负担和流行趋势、健康中国行动—心血管疾病防控目标、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以及展望五个方面带来了“心血管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精彩报告。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总结了7项评估心血管健康(CVH)的重要指标,包括4项健康行为指标(吸烟、体重指数、体力活动、膳食)和3种生理生化指标(血压、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为进一步明确这7项CVH指标聚集情况对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发病风险的影响,顾东风院士团队应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10年风险预测(China-PAR)”研究的前瞻性随访数据,分析了这7项CVH指标对ASCVD发病的联合作用强度和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为促进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改善和心血管病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整合了China-PAR项目的三个队列人群,总样本量近9.4万人、最长随访跨度17年,新发ASCVD疾病3457例。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理想CVH指标数目的增加,发生ASCVD的相对风险逐渐降低。在多因素调整后,与仅有0-2个CVH指标的个体相比,具有3、4、5、6、7个理想CVH指标的个体发生ASCVD的风险分别降低17%、34%、45%、56%和76%。总体上,如果达到7种理想CVH指标,能够减少62.1%的ASCVD发病(包括减少38.7%的冠心病发病、减少66.4%的脑卒中发病)和60.5%的ASCVD死亡。
这7项CVH指标中,保持理想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20/80 mmHg)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最大:可以避免33.0%~47.2%的ASCVD发病。另外,在健康行为指标中,我国人群健康膳食评分≥4分的比例仅为4.2%。顾东风院士强调,在心血管疾病发生之前保持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的科学意义,同时突出了血压控制和合理膳食对我国ASCVD防治的重要性。
顾东风院士还强调,我国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存在如超重、体力活动降低,饮食方面高糖、高脂、高油,吸烟情况普遍等问题,这些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幕后元凶。《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的核心要点即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管理,这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
整体来说,目前我国心血管病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重医轻防”的观念亟待转变。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大健康”才是心血管疾病人群的防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