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动态

CSC2021 | 董尔丹院士: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强国路径

发布时间:2022-01-10 16:22:55 


目前,全球健康挑战发生转变,以心血管疾病为首的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越发严重。同时,全球健康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为人人享有健康提供重要支撑,而科技政策与管理则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大数据时代,随着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日益提高,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也逐渐从模型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基于以上背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董尔丹院士从疾病负担概况、健康科技概览、数据驱动政策三个方面对“数据驱动的健康科技政策与管理”话题进行了报告。

疾病谱的转变: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越发严重

自2007年“健康中国2020”概念的首次提出,到2017年“健康中国战略”写入十九大报告,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健康中国战略”为顶层设计,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行动纲领,以“健康中国行动”为推进抓手,文明健康促进体系。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胁》报告指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流感大流行等十大危险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00~2019年全人群预期寿命平均增加了6.6岁,人均疾病负担减少了25%。全球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疾病谱的转变,非传染性疾病负担越发严重。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4%,疾病负担约占全部疾病负担的63%,其中心血管疾病高居榜首。

面对全球健康威胁的转变,从出生到死亡,从健康、亚健康、高危临床症状、疾病诊断到疾病管理,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

科技创新: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收益

回顾健康科技创新历程,从青霉素、DNA双螺旋,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智慧医学,科技创新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收益。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 2010-2017年,在生物技术、医药医学技术领域专利数量排名中,美国、中国、日本均排名前三,其中以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用数据阐释了科技创新对健康经济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出生预期寿命提高了近8岁,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10%,癌症存活率提高。

2019年《Nature》150周年纪念发表的一篇大数据分析文章指出,在过去的百年中,从上世纪30年代起,生物医学领域的论文数量占比逐渐增加,而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论文占比逐渐减少。

从Top5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到,以往的极光、太阳等地球科学类的术语已经演变为当下的细胞、DNA等生物医学领域术语。从国家来看,美国逐渐替代了英国,成为《Nature》发表论文数的首位。2010年以后,中国的《Nature》论文数量跻身前五。

数据驱动政策: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强国路径

21世纪以来,科学政策与管理研究融合科学学、创新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理论,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健康科技创新不同于一般创新,需要卫生、科学、技术、产业、政策多方协同。健康科技创新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研发成本高,并伴随着失败的高风险;第二,需要公共部门的高投入;第三,需要面对医学研究固有的伦理学问题;第四,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

“公共卫生、知识产权与贸易政策的交叉融合,构成了健康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政策框架。” 董尔丹院士院士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从模型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随着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数据驱动的政策和管理研究包括三个层级。其中,数据结构体系包括科研资源的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等方面。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来源、算力算法、软件平台及网络资源等。应用反向层面包括支撑科技管理体系和推动创新体系。

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展科研资助、政策文件、文献专利、多元数据平台的建设,为科技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全球卫生研发观测站,旨在基于公共卫生需求识别卫生研发优先事项。数据显示,2018年生物医学相关资助中,非传染性疾病约占67%,以肿瘤资助规模最大。

根据国际经验,从基础研究到重大创新产品的转化时间约15-20年,知识积累不足会影响到未来与人民健康密切关系的技术和产品的保障。中国目前正处在由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转变的阶段,针对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应采用综合“需求引致的科技创新路径”与“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供给路径”之间的中间路径,设计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强国路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