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1】最新研究进展专场·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12.16·厦门)新闻稿

发布时间:2022-01-12 14:16:09 

2021年12月19日09:00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最新研究进展专场如期召开,论坛由孙英贤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持人,本论坛涵盖心血管各领域最前沿的进展分享、重大研究和流调进展发布。今年由于疫情影响,本次论坛全部转为线上进行,举办形式也略作调整,论坛将不设评分环节,只进行专家点评和讨论。

本论坛共分为2个session,邀请了众多心血管领域的顶级专家作为点评专家,第一个session点评专家有:方全(北京协和医院)、黄岚(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熠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孔祥清(江苏省人民医院)、曹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叶涛(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梁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王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第二个session点评专家有:曾定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崔兆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峻(江苏省人民医院)、张瑞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曲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效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Session1



来自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浩宇分享的内容:关于高危"TWILIGHT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最佳抗血小板时长探索的分享。该研究探讨接受介入治疗的高危“TWILIGHT 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时长(DAPT)大于12个月相比短期DAPT(≤12个月)在缺血和出血事件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显示在高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延长DAPT大于12个月相比短期DAPT降低缺血事件,不增加临床有意义的出血风险,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果血栓栓塞风险特别高而出血风险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延长DAPT大于12个月仍可作为标准的治疗方法。方全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对演讲进行总结,指出该研究样本量较大,研究结果可靠,有较大临床意义。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颖颖讲课的题目:接受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后的糖尿病和终点事件;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在新型血小板功能测试指导下,个性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患有和不患有糖尿病的稳定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结局。结果显示在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组,接受个体化或标准化抗血小板治疗组间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无明显差异。同时,糖尿病或非糖尿病患者中,接受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组与接受标准化抗血小板治疗组相比,整体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两组之间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差异。研究表明,根据新型血小板功能测试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缺血事件,但不会增加接受介入治疗患有或不患有糖尿病的稳定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出血。孔祥清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对讲课进行了点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建议研究题目进行调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依曼关于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研究的分享。研究比较了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CAD)患者的长期预后,并探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得出结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不优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合并高脂血症、高总胆固醇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唐熠达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先对研究设计表达了肯定,所得结论较新颖、有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博文关于ARNI与 ACEI/ARB 在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结局事件的比较的报道。经过不同指标评分匹配后,每组291名患者入组,随访两年,结果显示接受ARNI患者的复合心血管结局发生率显着低于ACEI和 ARB使用者;亚组分析得出同样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在心肌梗死患者中,ARNI在减少长期不良心血管结局方面优于ACEI/ARB。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ARNI 更有可能使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且年龄低于 60 岁的患者受益。会中黄岚(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指出研究有较大应用价值,并对汇报内容不足进行了点评和指正。
Session2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那堃关于基于CHA2DS2-VASc评分评价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OPT-CAD)的分享,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评价CHA2DS2-VASc评分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合并房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主要归因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无论CHA2DS2-VASc评分是否大于等于2分,合并房颤的冠心病长期缺血风险均显著增加,均应给予充分的抗栓治疗。
崔兆强教授指出设计合理,结论较有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构想和建议,提出可将Grace评分与CHA2DS2-VASc评分对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能力进行比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刑立莹分享的题目:中国东北农村地区高血压现状趋势:两项代表性横断面调查结果。课题目的是调查2013-2018年东北农村地区高血压状况的长期自然趋势。2013年和2018年在辽宁农村地区连续进行了两次横断面调查,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患者自报告在过去的2周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根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估计了高血压的患病率和控制率。结果显示,过去5年中,高血压患病率很高,血压水平显著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水平,高血压控制率很低,因此,在中国东北农村地区应强调针对高血压管理的策略。
张丽华教授指出通过辽宁省内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全国高血压控制率等问题,肯定了研究内容并强调高血压管理策略的完善需引起注意。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丽华讲课的题目是心力衰竭住院后一年内死亡的模式和危险因素:来自中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脏事件评估,评估前瞻性心力衰竭研究的报告。本课题旨在研究因心力衰竭住院的中国患者1年内死亡的比率、时间和原因,并检查与1年死亡风险相关的临床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国家患者相比,中国因心衰住院的患者死亡时间相似,但出院后1年死亡率略低。除了已知的临床死亡因素(恶化的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外,以患者为中心的因素,如生活质量和认知障碍,也与1年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刘全教授对研究内容和结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建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思彤讲课的题目是心房颤动患者慢性肾脏病和不良临床事件风险: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研究目的探索慢性肾病是否独立增加房颤患者心血管结局和死亡率的风险。结果表明慢性肾病状态与逐渐升高的大出血和死亡风险独立相关,但似乎不是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刘全教授对研究结果给予了肯定,并点评和总结。同时黄峻教授提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研究与国外患者情况的对比。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浩宇关于ESC 认可的高缺血风险特征和 ARC 高出血风险标准对接受 PCI 的所有患者临床结果的影响的分享。本研究发现,相比单纯高缺血风险或高出血风险人群,PCI术后高缺血风险合并高出血风险的患者长期心血管死亡和缺血不良事件风险显著增加,强调了需要综合考虑缺血与出血风险个体化决策PCI术后DAPT的最佳持续时间。
黄峻教授就研究内容与汇报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给予了肯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常杰关于2007-2019年北京市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率趋势及性别差异的分享。研究表明北京地区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显着增加。同时急性冠脉事件发病率的增加在女性中没有统计学意义,而男性则显着增加。终止男性未满足的护理需求可能会减少这些基于性别的急性冠脉事件差异。
王效增教授、黄峻教授指出本研究对未来研究起到了启示作用,并分别提出了问题和建议,与汇报人讨论,王教授建议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对照比较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时瑞娟关于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布、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的分享。研究目的旨在观察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院内及远期预后,分析其与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的差异,进一步探索年轻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男性、吸烟、血脂异常及超重或肥胖为年轻人群患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率低于中老年患者;中远期生存率明显好于中老年患者。
曾定尹教授指出该研究关注点较好,对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和预防等问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并指出课题关注年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有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褚超讲课的题目是生命早期的体重指数轨迹和成年期的血压:一项30年的纵向随访研究。该研究旨在确定从儿童到成年的体重指数分数轨迹,并根据 1987 年招募的汉中青少年高血压队列的纵向数据进一步探讨这些轨迹与血压的关联。体重指数分数轨迹分为“低增长”、“中等增长”、“中等稳定”、“高增长”和“高稳定性”五个轨迹。结果显示不同的病态轨迹与成年期高血压和血压升高的风险增加有关。
王效增教授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肯定,课题结果较有意思,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进一步需要改善的内容与汇报人进行了交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