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1|预防管理学组论坛(12.18)侧记
发布时间:2022-01-13 14:48:25
2021年12月18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之预防管理学组学论坛圆满召开12月18日举行的预防管理学组主题学术讲座分为两节,内容包括心血管病预防和管理、血脂管理、血钾管理和心律失常防治以及心血管病创新研究等,会议邀请葛均波院士等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和中华医学会预防管理学组全体委员参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形势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内容精彩纷呈。
本次论坛上半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周胜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韩清华教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王庆胜教授、北京市心肺血管病研究所程文立教授、河北燕达医院卢长林教授、承德市中心医院郭靖涛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宝霞教授和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刘文辉教授组成的嘉宾团队担任论坛主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贾绍斌教授担任讲者。
周玉杰教授讲座的主题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讲座结合国内外心血管病防治的现状和新近公布的重要研究结果,重点强调了预防管理工作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本次论坛的开篇之作,周玉杰教授的讲座引起了线上线下专家们的共鸣,大家深感心血管病防治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葛均波院士作为特邀专家在预防管理学组论坛进行了专题讲座,题目是《中国心血管器械创新与转化》。葛院士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中国心血管疾病人群大,疾病谱与欧美人群有显著差异,资本市场对心血管器械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创立于2015年9月,是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起,旨在打造以医生为主体的创新研发平台。从模仿到改进到创新,先后牵头研发了多项心血管介入器械。最后葛院士表示,目前我国心血管介入器械创新生态圈已初步构建,未来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傅向华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与猝死的相关经验,指出低血钾是AMI时发生室速、室颤的重要原因,钾离子不仅是生命电活动的基本离子,也是维系生命存活的“生死离子”。傅向华教授指出要重视急性心梗时低血钾存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在高危重症情况下特别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时血钾水平调整;充分认识血钾水平与抗心律失常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相互关系,不能仅注重心律失常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忽视钾离子在心律失常发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相对低血钾” 及“急性低血钾”的重要性,AMI时心脏猝死的发生取决于低血钾发生的速度,即使血钾尚未降至实验室低限(3.5mmol/L),也要将血钾维持在较高水平。临床实践证实血钾维持在4.5mmol/L以上,血镁维持在1.0mmol/L以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的猝死。强调对于存在缺血、缺氧、衰竭等易损状态下的患者,一定要重视血钾水平。
来自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贾绍斌老师带来了《尿酸与动脉硬化新认识》。贾绍斌教授授课的基本内容包括: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新标准及具体分型,国内外的流行病学,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害,高尿酸血症导致心脑血管损伤的机制及其与心血管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重点强调高尿酸血症合并症患者的临床管理,此类患者治疗方案及治疗靶目标均不同,需具体情况评估:1.合并高血压,建议首选氯沙坦及钙通道阻滞剂,同时介绍氯沙坦是唯一一个降血压、改善心功能不全同时降低尿酸的药物;2.合并干甘油三酯血症,首选非诺贝特,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首选阿托伐他汀;3.合并糖尿病,建议优先选择具有降尿酸作用的降糖药物;改变生活方式仍不可或缺;建议降低尿酸水平首选别嘌呤醇,并定期检测。在选择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及合并症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降低血尿酸水平,同时还应考虑降低心血管事件。
本次论坛下半场侧重心律失常防治和生命全周期管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贾绍斌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延宗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崔炜教授、邯郸市第一医院信栓力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0医院丁超教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王洪巨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良地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贾恩志教授组成的嘉宾团队担任论坛主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林教授和唐山市开滦总医院吴寿岭教授担任讲者。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胜华教授分享了题为《远程检测在房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的专题报告。他从近些年房颤管理指南更新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房颤的分类、射频及药物治疗、“中风和出血”双风险评估等内容,指出了我国目前房颤管理存在的短板,强调了房颤全程、从点到面、多路径综合管理的重要性。其中,着重提到了远程检测在房颤指南中的地位以及在房颤综合管理中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他提出房颤中心、远程教育、可穿戴设备这“三张网”在房颤综合管理中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周胜华教授指出,我们在关注房颤“高精尖”射频消融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我国房颤发病的高危人群以及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高危人群,有效的远程检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据表明,远程心电监测筛查不仅能有效的指导临床干预、减少不合理用药,更能提高房颤患者的检出率。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房颤的预测、房颤消融手术、房颤管理、个体化精准治疗决策等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将指导我们未来的工作向着更高效、更规范、更优质的方向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
王继光教授通过对AF-CATCH研究成果总结汇报,对高血压患者房颤筛查及风险管理进行了介绍。分别从:1.房颤筛查与风险管理的意义;2.房颤的筛查;3.房颤风险管理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房颤在老龄化社会中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应对房颤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及时有效的后续管理,以减少栓塞性脑卒中及其他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几率。AF-CATCH研究显示对老年人群房颤筛查方案建议为强化季度筛查,即每季度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较年度筛查方案(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筛查效率。同时在2年的随访过程中观察到栓塞性脑卒中发生率虽无显著差别,但提示有一定下降趋势。最后,王继光教授还对目前进行中的研究方向(1.心房颤动高血压患者强化降压与强化降脂临床试验;2.女性饮酒对房颤发生率影响)做了简单介绍,让我们期待更进一步详尽的研究能够对房颤患者风险管理得到更加有效积极的防治措施。
吴林教授的讲课重点是基因异常相关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介绍了基因异常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结构的异常,最终通过影响电流的异常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强调了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虽然低,但是风险很高,是各年龄段心脏猝死的第三位原因,因此诊断要从宽,减少及避免漏诊。详细介绍了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推荐,并强调遗传性心律失常最大的特征是有加重诱发因素,因此尽量避免加重因素是重要的预防措施,治疗上遵循药物先行的原则,应用药物治疗后仍有心律失常发生,才考虑应用ICD进行治疗。最后吴林教授再次强调遗传性心律失常值得高度重视,猝死率高,后果严重,要诊断从宽、治疗从严,诊断靠临床,特别是心电图,基因检测作为支持和分型及指导治疗的指标,治疗决策依赖危险分层。由于多数患者不合并心脏结构异常,心律失常得到良好控制,可带给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寿命。
吴寿岭教授以《慢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开滦研究的启示》为题,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控队列研究的典型系列研究——开滦研究的结果,深入探讨了我国慢病防控的现状、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的发病情况和管理,及其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研究反映了我国在心血管病防控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也是预防管理学组会议的亮点之一。
此次的预防管理学组论坛立足预防管理,放眼自主创新,为时半天的预防管理学组学术会议充分体现了我国心血管病预防管理领域取得的工作成绩,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精准、前沿、全面的发展,将为造福国人健康,建设健康中国2030贡献更大力量。
(通讯员:汪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