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新闻中心

CSC2021|心力衰竭分论坛(12.17)侧记

发布时间:2022-01-14 13:13:01 




  2021年12月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于厦门顺利召开。此次大会针对2021年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与科研成果进行了详尽的汇报和总结,进一步加强了国内外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场为期4天的学术饕餮盛宴设置了多场分会场,内容涵盖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高血压、心房颤动等多个心血管领域,其中“心衰分论坛”特别邀请到多位业界专家针对心衰及其相关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心衰高峰论坛开启,业界专家云上高质量交流


  心衰论坛第一场心衰高峰论坛于2021年12月17日9时召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廖玉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为民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水平教授共同担任主席。


  江苏省人民医院黄峻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建增教授担任讲者。




  分论坛开讲伊始,
黄峻教授首先针对2021年心衰临床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2019-2021年间,心衰药物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相关系列研究。目前《2021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已推荐SGLT2i作为HFrEF治疗的基石药物。此外,针对急性心衰患者,EMPULSE研究结果提示,与安慰剂相比,恩格列净90天内整体临床获益显著增加36%,包括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黄峻教授表示2021年是心衰领域“丰收年”,涌现了众多新思维、新理念,HFpEF和急性心衰领域的突破尤其值得关注,HFrEF相关研究也更为深入,对于近几年出现的新药,如SGLT2i和ARNI的临床应用的地位和适用人群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杨杰孚教授就心衰规范化诊疗分享到,目前我国≥35岁居民心衰患者约1370万,较15年前增长了44%。这些年来心衰药物的发展经历了三大时代,如今进入了新格局时代,其中SGLT2i和ARNI的应用广受关注。基于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数据,国内外指南对于各类心衰药物的临床应用均做出了更新推荐,SGLT2i基于其多重获益机制,在心衰治疗中表现出了优秀的疗效性,得到多个权威指南的推荐。杨杰孚教授强调,住院期间是HFrEF患者调整及优化治疗的理想时间,大多数患者应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应重点关注特殊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剂量调整。临床医护人员还需掌握患者的转诊时机、强化护理团队在心衰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用药依从性、常见合并症的管理,以及整合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


  
张抒扬教授讲述了罕见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与转化,谈到罕见病是当前医学难点,诊、疗、研发体系仍有待完善,在国家政府和医院等研究部门通力合作下,我国罕见病事业生态系统已初步成型。目前国家已开始布局罕见病队列研究及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NRDRS),其中涵盖多种心血管相关罕见病。NRDRS数据可支持罕见病精准分型、诊疗和预防。张抒扬教授还分享了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特发性/遗传性心肌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等罕见病的诊治进展,表示希望针对这些罕见病,今后能够通过罕见病体系的构建,形成个体化的预防、评估诊治,让患者得到更精准的治疗,实现收益最大化。


  
张健教授就扩张性心肌病(DCM)及心衰结构功能恢复研究进行了主题演讲。张健教授首先介绍了DCM的定义、诊断标准、分型,指出早期DCM预后极差,5年病死率接近50%,但得益于抗心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的不断发展,目前DCM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张健教授提到,不同病因导致的DCM的左心室逆重构(LVRR)发生率有所差异,其预后判断标准历经三次变化。实现LVRR是患者远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可作为评价疗效的中间替代指标。但在TRED-HF研究显示,DCM恢复患者停药后可导致疾病复发。同时,张健教授对阜外医院进行的DCM患者发生LVRR及其预测指标,预测价值和复发风险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分享。


  
董建增教授分享了遗传性心肌病基因诊断进展,包括其常见心肌病类型及目前已知致病基因,其中DCM病因复杂,基因突变于多个细胞器内定位表达。DCM的多种特殊类型,包括酒精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LMNA病、线粒体心肌病等均与遗传基础有关。董建增教授表示,研究心肌病基因学的意义就在于助力疾病的精准诊断与分类、疾病机制的探索,有利于发现致病基因携带者并进行早期干预诱因,指导开发预防表型发生发展的生物治疗技术及精准靶向药物的研发,此外遗传学技术还可帮助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实现优生优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