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新闻中心

CSC2021|心脏康复论坛(12.18)侧记

发布时间:2022-01-14 13:15:09 



  2021年12月18日14时,CSC2021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脏康复论坛如期召开,受邀请参加本次论坛的为众多心血管康复领域的国内专家。论坛注重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康全链条管理中的作用,旨在减少疾病复发和进展,提高生存质量及改善预后。并探讨心脏康复领域临床应用与最新进展,提出心脏康复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及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为论坛开场致辞。韩院士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在2021年所取得的工作表示肯定,并热烈祝贺学组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模范学组称号,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在学组的带领下,进一步推进国内心脏康复的规范化实施,提升心脏康复工作质量;马长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心脏康复中心要联合其他中心一道,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救治康一体化建设,实现患者的全程管理,深入贯彻心脏康复的精髓。



  参加论坛1的讲者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论坛由学组副组长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边惠萍教授、郑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凌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和学组委员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戴翠莲教授主持。




  
胡大一教授首先进行专题发言“推动中国心脏康复高质量发展”,强调心脏康复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提出重视五大处方制定与多学科融合,如精神科、内分泌代谢、运动医学等多学科的深度参与,提高心脏康复领域临床研究创新能力,落实心脏康复中心质量控制与提高。胡教授特别提出要加强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使他们有能力做出有利于患者的临床决策;要加强心脏康复实施中五大处方的执行力;强调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建设上落实心脏康复的质量控制。



  
孟晓萍教授分享了“开创心脏康复双心医学时代”。孟晓萍教授指出人文精神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强调临床医生需提高人文修养,在临床中谨记“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将人文关怀和医学关怀相结合,为患者多元化服务,实现心脏康复的全程管理。



  
范志清教授进行专题发言“心肺运动试验临床规范应用及结果解读”。心肺运动试验作为一种客观、定量、无创的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阐明运动不耐受、运动相关症状或状况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而且在运动处方制定、康复效果评价、疾病鉴别诊断、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范志清教授从心肺运动试验原理、临床应用、适应症与禁忌症、实施流程、主要参数及报告解读以及在冠心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肥厚性心肌病、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张剑教授介绍了“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相关内容。张剑教授指出缺血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PCI术后进行心脏康复管理非常必要。张健教授分享了心脏康复领域多个临床研究,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指南,详细讲解PCI术后患者运动康复的操作流程、评估内容与方法、适应症与禁忌症及运动处方的制定,强调心脏康复团队应继续不断探索并持续改进、坚持心脏康复终身化。


  参加论坛2的讲者有学组组长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沈玉芹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院长郭琪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康复科主任江巍教授。论坛由学组组长杨新春教授、副组长张剑教授、委员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医院院长于海初教授、学组秘书北京朝阳医院杨曦艳教授主持。




  
杨新春教授针对临床上最常用的运动耐量评估手段,清晰梳理了6分钟步行试验的发展过程、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报告格式、结果解读及指导运动处方制定等内容,并带领制定6MWT临床规范应用专家共识指导临床规范应用。



  沈玉芹教授介绍了其“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其所在单位建立心脏康复研究所合作基地,慢性心衰患者医院-社区-家庭同质化运动康复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值得各地方单位借鉴,利于把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执行性落实到位。



  郭琪教授介绍了“慢病康复管理新进展”,结合目前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心血管慢病患者增多趋势,参照日本等国家的卫生人口状况、医疗制度、康复现状,对我国的康复政策、慢病多维管理做了建议和展望。



  
江巍教授做了“中国传统运动与心脏康复”的讲座。结合其自身中医医院的诊疗特色,应用运动心肺试验检测对中国传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进行运动强度的量化测量,指出其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适宜广大心血管慢病患者进行运动处方的应用,并有相关研究发表在《Heart Failure》等知名学术杂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运动与心脏康复现状。


  参加论坛3的讲者有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姜冬梅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兰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顺霖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磊教授。论坛由学组委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张子新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马晶教授、北京朝阳医院赵文淑教授主持。




  
姜冬梅教授做“心脏康复运动风险管理与处方管理 ”讲座。从患者的病情评估明确其危险分层,再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适合患者个体化方案及规避康复中的风险,给患者带来安全及最大获益。



  
郭兰教授做“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康复治疗要点”讲座。郭兰教授开展重症康复、心外科围术期康复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此次针对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冠脉搭桥术、瓣膜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术前预康复、术后监护室的康复要点做了讲解,细致有可操作性。



  
徐顺霖教授做“心脏康复中抗阻训练目的”讲座。徐顺霖教授长期进行心脏患者的呼吸训练、抗阻训练。针对临床目前主要进行有氧运动训练,而对呼吸训练薄弱、抗阻训练有顾虑的现状,给予了多项近期临床研究及指南,详细介绍抗阻训练中的心血管生理表现,呼吁业界加强抗阻训练的认知及实践。



    
王磊教授做“以功能为导向的冠心病心肺运动试验特征解读”。王磊教授结合其自身长期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及研究的心得,提出CPET不仅只是检测项目,其对患者的风险分层、运动处方指导、患者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均有价值。


  参加论坛4讲者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真教授、北大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珺楠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曹鹏宇教授。主持人为学组委员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姜红岩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范中杰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健教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王东伟教授




  
李真教授在“呼吸调节与心脏康复”讲座中指出呼吸调节可达到优化心脏康复自主神经平衡状态,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改善抗炎系统等。呼吸调节的生物反馈机制及自主神经功能与呼吸、心血管、心理疾病以及炎症等密切相关。呼吸调节是心脏康复的有效技术,可辅助干预和调节呼吸、心血管、心理等多系统功能,简单易行、无创、无明显副作用,可短期和长期提高HRV,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可单独使用,更可与药物和其它干预措施结合应用。



  
丁荣晶教授介绍“心血管病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专家共识解读”。从共识背景及目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双心障碍筛查识别、双心障碍心身同治四个方面讲了双心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强调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细化非药物治疗以及中医药应用内容,并对这些更新点展开了详细介绍。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结合“以医生为中心”的问诊模式,重构临床思维,通过双心疾病诊断治疗五步法提升临床思辨能力。



  
王珺楠教授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呼吸肌训练”从概述、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应用、常用的方法、待解决的问题四个方面讲述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呼吸肌训练。首先讲了呼吸训练的定义,随后从呼吸运动、呼吸肌解剖、肺通气原理、呼吸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呼吸功能的相关因素、神经体液的一体化自主调控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详细讲解了呼吸训练的作用、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曹鹏宇教授介绍了“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在心衰康复中的应用”。心肺运动是心肺适能的主要检测手段。心肺适能低下,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增加死亡率和各种疾病发病率,并且可更加准确地预测因疾病而导致的死亡,随后讲述了心肺运动负荷试验的监测参数、心衰患者的呼吸表现、运动心血管表现。心衰患者需要个体化康复。心肺运动负荷试验首先是评估,然后是治疗,核心是治疗,基石是评估。


  本年度心脏康复论坛重点突出了心脏康复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及质量控制,展示了心脏康复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并围绕国内外心脏康复中的最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旨在提高广大从事心脏康复工作同仁们的专业诊疗水平,分享先进经验与技术。为各位同道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翔实的学术盛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