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1|海峡两岸心血管病高峰论坛(12.18)侧记
发布时间:2022-01-14 13:06:56
“本次海峡两岸心血管病高峰论坛,围绕心血管疾病防治新进展、规范化诊疗及热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分享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就,凸显海峡特色,邀请两岸心血管专家汇聚云端交流,共同促进两岸心血管学科的交流和发展。”这是12月16~18日召开的海峡两岸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主席王焱教授在发言中强调的。
12月16日下午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心血管病高峰论坛拉开帷幕,王焱教授、孔祥清教授、殷伟贤教授、蒋忠想教授等教授担任主持。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分享了“中国冠心病抗栓治疗的进展与展望”,血栓与出血的平衡是冠心病抗栓治疗永恒的话题。影响血栓和出血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临床特点、冠脉解剖、手术操作、合并用药情况、生活习惯等。目前,评估血栓/出血风险的评分系统有HAS-BLED评分、GRACE评分、CRUSADE评分、DAPT评分等。风险评估是冠心病优化抗栓治疗的基础,大数据支持的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和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将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方向的重点是结合个体风险评估和新的治疗手段确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就“泛血管医学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强调,目前泛血管疾病患者奔波于多个临床、医技科室,通过建立一站式疾病管理,实现多学科协作,有助于更好服务患者。全国泛血管疾病中心(PVMC)正式启动,是多学科协同诊治创新模式的重要探索,标志着我国泛血管疾病管理从理论正式迈向实践。PVMC通过多学科合作,将血管性疾病患者纳入统一筛查路径,通过标准化泛血管疾病综合管理平台,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系统性检查,达到早发现、早干预、减少误诊和漏诊的目标,以降低泛血管疾病危重症比例。
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香港亚洲心脏中心(HK Asia Heart Center)林逸贤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高炜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等带来精彩的发言内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讲解了“新冠疫情下的心血管疾病救治”,提到在疫情期间,精心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开展遗体解剖和组织活检,逐步建立起“流程科学、体系严密”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救治协和方案。医疗队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救治的极危重症患者病亡率比国际报道低近30%,为全国疫情防控筑牢坚固的屏障。积极组织专家将诊疗经验和研究成果与国际同道交流分享,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
香港中文大学黄聿教授围绕” Exercise benefits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diabetes”进行发言,黄教授研究团队发现糖尿病血清外泌体在体和离体状态下都能够损伤血管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通过比较蛋白组学分析发现精氨酸酶1在糖尿病血清外泌体中含量增加,并且可以被内皮细胞摄取,降低一氧化氮的生成,继而损伤正常小鼠的血管内皮功能。
同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台湾大学云林分院黄瑞仁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叶宏一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季勇教授、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叶志凡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等围绕血脂、肥厚型心肌病等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讨论和交流。
18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台北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分别进行致辞,同时揭晓了2021 年度“姜必宁奖-杰出青年心脏论文奖”,分别由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琛医生和台湾成功大学附设医院黄睦翔医生获得。台湾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姜必宁教授通过台湾财团法人心脏医学研究发展基金会创设“姜必宁奖——杰出青年心脏论文奖”。2012年,为了促进两岸心脏学术交流,鼓励杰出的青年学者进行创新研究工作,为华人心血管病防治事业作出更多贡献,促进两岸国人健康,基金会董事会决定,增选大陆区(包括港、澳)获奖者一名,此后每年在台湾地区和大陆区(包括港、澳)各选拔一名获奖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带来“STEMI患者非梗死相关冠脉分次介入最佳时机的探讨—CAMI研究最新分析”,指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 )且未接受降脂治疗患者的血脂谱调查发现,25.1% 的患者 LDL-C 水平≥ 3.4 mmol/L,而 LDL-C 处于达标水平。研究者从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筛选未接受降脂治疗的初发 AMI 患者 26 298 例。全部患者的LDL-C、HDL-C和TG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83±0.91)mmol/L、(1.13±0.35)mmol/L及(1.77±1.24)mmol/L。女性患者 LDL-C 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患者则呈下降趋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带来“心血管健康七要素”,表示理想的生活方式与综合的疾病管理可降低心血管病、癌症等多种疾病风险,并引入“心血管健康七要素”的概念。他向公众发出呼吁:前四个要素分别为戒烟、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积极活动,公众可自主管理;另三个要素是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通常需要进行药物干预。血压、血糖和血脂受遗传因素影响,如有相关疾病家族史,则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但患者只要遵医嘱,合理、持续性地用药,就可以大大降低“三高”导致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谭宁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良龙教授等,还特别邀请台北振兴医院殷伟贤教授、台北荣民总医院常敏之教授、台湾高雄长庚医院吴炯仁教授、台北振兴医院曺殿萍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高宪立教授、花莲慈济医院王志鸿教授、台北振兴医院黄建龙教授等进行主题发言进行讨论交流。
本次大会秉承“加强两岸学术交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缩小指南实践差距,共同提高临床水平”的理念,探索在疫情背景下以新的形式推动两岸四地的学术的交流,对参会医师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借助这个平台,汇聚两岸四地通道的智慧,为两岸的交流开启新的篇章!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