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1|心血管病护理论坛(12.18)侧记

发布时间:2022-01-14 13:26:30 





  迎着冬日的暖阳,2021年12月18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心血管年会护理学组会议暨第十一届海峡心血管病护理论坛在美丽厦门隆重召开。会议秉持传承发展的理念,聚焦心血管护理领域热点话题,围绕“主旨演讲”、“专科引领学科发展”、“专业造就卓越品质”、“专才拓展纵深领域”四个主题,针对心血管护理学科建设、专科人才培养、心血管慢病管理、心血管急危重症护理、护理信息、护理管理、延续护理、心脏康复等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广大心血管护理同仁们云端论道,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4万人次。



  本次会议邀请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护理学组李菲组长、厦门市护理学会张锦辉理事长会上致辞。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罗南教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马力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美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沈小清教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春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高学琴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潘媛媛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史超教授等担任会议主持。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张丽敏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辰教授、郑州大学护理学院陈长英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邓桂元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付佳青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朱雪清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刘华芬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国珍教授、北京医院孙超教授、河北省人民医院李英肖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汪正艳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陆芸岚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陈媛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常芸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屠燕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董翠霞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童素梅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桂英教授等心血管护理领域的一线专家担任讲者,演讲内容翔实生动、贴进临床实际,听者全神贯注、认真记录,彰显了深厚的学术氛围。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陈媛教授主持会议

 

李菲组长致辞


  李菲组长表示在韩雅玲院士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护理学组今年再次斩获模范学组的荣誉称号,护理学组作为心血管病分会的侧枝,连续两年收获如此成果,离不开所有委员的共同努力。这也说明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但心血管护理人始终没有懈怠,不断创新变革,成果百花齐放。本次会议围绕专业技术、学科发展等热点内容展开,系统地阐述了护理工作在临床救治中的重要地位,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与广大护理同仁们达到更深、更广、更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发挥护理同仁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张锦辉理事长致辞


  张锦辉理事长首先感谢了大会主办方对于厦门心血管护理事业发展的认可和信任。新时期赋予新使命,护理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广大心血管护理同仁紧跟发展前沿,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搭建高端护理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内心血管护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专科护理的融合发展,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拓展心血管护理事业的内涵及外延,彰显心血管护理人的专业价值。



主题一:主旨演讲


李菲组长: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在急性心梗救治中的有效性分析


  李菲组长以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建设为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实施急诊PCI患者周报制度,每周科室大交班,报告心梗患者救治时间;冠脉组月审制度,对于危重、复杂病例进行组内分析讨论;季度统计心梗患者死亡率与原因分析;建立急性胸痛患者区域救治网络,与120密切协作,不断提高和改进胸痛中心救治体系,缩短急性心梗总缺血时间,提升救治效率。


张辰教授:心衰患者全流程管理护理实践


  张辰教授表示心衰已成为医疗健康公共卫生的核心问题,而科学实施全流程管理对治疗效果和临床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应建立和规范多方面心力衰竭临床护理规范;第二,牵头国内专家发布心力衰竭护理相关指南与共识,让规范的护理流程方案有迹可循;第三,注重患者心理状态,开展缓和医疗照护;第四,基于患者需求开展全流程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最后,通过延续护理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让患者了解自己病情,自我监督,以改善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


孙超教授:价值医疗导向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区域整合型照护


  孙超教授表示价值医疗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佳的诊疗效果,为患者创造更大的价值。价值医疗开启了我国创建基于价值管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起点,同时也指明了今后医院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该理念展现了我国医疗服务模式向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的转换。孙超教授以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为例,分享了“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计划”结合“出院后照护安心计划”的整合照护实践模式。她强调好的健康照护体系必须达到三个目标,个体更好的照护体验、群体更高的健康水平、更低的人均医疗成本。


童素梅教授:心血管代谢门诊的护理管理


  童素梅教授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管理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基石。童素梅教授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代谢专病门诊为例,从护理门诊的建立、护理管理模式、护理门诊的运行三个方面介绍了医护协作型心血管代谢疾病门诊运行体系。通过实行科护士长-护理单元护士长-专科护士的三级管理架构,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科学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通过配置具有一定资质的门诊护士,完善培训体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精准照护,达到“1+1>2”的诊疗效果。




主题二:专科引领学科发展


陈长英教授:心血管疾病专科护士培养的新进展


  陈长英教授表示国内对心血管专科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统一标准。陈长英教授从心血管专科护士的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心血管专科护士培养现状,并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展示了心血管专科护士培养过程。通过设置三级管理构架与教学管理制度,采用“1+1+1”带教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考核评价培养情况,定期质控,持续改进。


孙国珍教授:心血管内科护理学科建设


  孙国珍教授通过强专业、优模式、抓规范、精品质几个关键词详细分享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学科建设情况。学科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积极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定期开展心内科能级培训、重症与技能培训、科研读书报告与科研咨询日等特色活动。在新技术新业务上形成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专病照护模式。她表示在学会引领下,积极发挥学科引领作用,整合团队力量,联通共享,对标找差,共同携手促进心血管学科发展。


陈媛教授:信息护士驱动的心血管患者安全管理


  陈媛教授以国内、外信息专科护士的发展情况为背景,讲述了厦心信息护士的发展历程。信息能力对于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厦心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团队,以专案管理入手,对信息护士进行核心能力培养与评价。她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为例,深入剖析影响危险因素,展示了信息护士以结果为导向,构建信息专案,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构建系统科学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筑牢患者安全“防火墙”。


陆芸岚教授:数智化先行,赋能护理管理高质量发展


  陆芸岚教授讲到在数智时代下,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进化”,人工智能作为产业革命的核心力量,“赋能百业”效应正日益显现。她从人、机、料、法、环5个环节,展示了利用AI+物联网支持系统,赋能护理管理,解决临床瓶颈问题,发挥护理效能。最后,她表示实现数智化转型更多的是领导层面的挑战,需全力破除信息壁垒,促进数据共享互认。而服务、管理高质量发展应从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入手,护理管理需紧紧围绕解决临床瓶颈问题,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倾力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游桂英教授:创新心血管慢病医护一体化连续性管理模式


  游桂英教授表示医护一体化连续性模式是医生、护士形成相对固定诊疗团队,为病人提供治疗、康复等一体化的整体医疗服务。她详细讲解了心血管慢病患者门诊管理内容,并创新建立包括管理档案、疾病评估、治疗方案确定与调整、个体化健康指导、挂号费、入院绿色通道在内的连续健康管理包,在出院时根据患者病情及医院选择服务包,完成1年的连续随访管理,由护士进行评估、教育,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随访、指导,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完成健康管理,满足社会需求,拓展职业生涯,体现专业价值,促进学科发展。




主题三:专业造就卓越品质


刘华芬教授:2020ECS运动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体育运动指南


  刘华芬教授根据指南,用口诀生动地总结了不同人群的运动推荐:(1)健康人的运动推荐为“周中氧150或周高氧75”,老年人为“周中氧150”;(2)肥胖、三高患者“周大3次大30分、抗阻或中高氧”;(3)所有冠心病患者推荐进行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4)建议所有病情稳定的心衰患者进行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5)主动脉病变高危人群可考虑进行个性化;(6)心肌病急性期患者不推荐进行中高强度运动;(7)推荐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以预防房颤,不同类型的患者要进行病情评估后决定运动强度、类型;(8)推荐所有先心患者定期参与中等强度的运动。


李英肖教授:器械植入术后病人的综合管理


  李英肖教授通过5例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并发症的真实案例,生动讲述了器械植入患者综合管理的要点。她表示现代植入型心脏电子装置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避免心脏停跳的作用,装置的植入仅仅是治疗的开始,正确、规范的术后管理更为重要。加强对心脏植入电子装置的术后管理与宣教,指导正确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正确认识装置的功能,定期随访,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降低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付佳青教授:导管室医护配合经验分享


  付佳青教授介绍导管室是一个病人多,节奏快,手术风险大,专业技术性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较快的场所。医生和护士需要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才能营造良好的救治环境。其中,护士主要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角色,需具备多项核心能力。导管室通过统一管理,为多学科、多科室打造介入手术平台。各区域弹性排班,以便责任组长在危急时刻随时调配人员;定期开展理论授课,可提高护士综合素养;积极建设人才梯队,最终打造“专业、创新、博爱、奉献”的医疗团体。


朱雪清教授:护士在PCI介入术中普通肝素抗凝达标及ACT监测中的作用


  朱雪清教授详细阐述了护士在PCI介入术中普通肝素抗凝达标及ACT监测中的作用。肝素抗凝治疗是一把双刃剑,适量使用可减少术中血栓形成,过量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用量不足达不到抗凝效果,因此护士ACT监测尤为重要。通过护士全程质量控制聚焦PCI术中的抗凝管理细节:测体重→医嘱给与肝素→标本采集→仪器启动→检测ACT→数据读取→医护有效沟通→记录数据,提升了ACT达标情况,但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开展肝素应用培训,可优化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提升介入诊疗围术期的安全性。


邓桂元教授:心血管危急重症患者病情观察和警示案例分享


  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护士承担着全面、连续的病情观察职责。及早识别患者可能的病情变化,可为治疗和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邓桂元教授以AMI、PCI术后、造影剂肾病患者病情观察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常见病情监测内容,特别是预见病情恶化倾向。通过一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死亡的警示案例,她强调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意义,护士要敢于怀疑,学会问为什么;勤于思考,掌握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善于总结,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四:专才拓展纵深领域


张丽敏教授:造影剂肾病


  张丽敏教授介绍造影剂肾病已成为医源性急性肾损害的第三大病因,给药剂量、造影剂种类、给药频率及途径、患者高龄、原有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等是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风险预测模型充分评估,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水化治疗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预防造影剂肾病的有效方法,普通患者优先使用口服补液,心肾功能差者则推荐使用静脉补液。术后要注意患者的病情观察,准确记录出入量,早发现早干预,严密观察肾功能、血压等,做好饮食护理等。


屠燕教授:6分钟步行试验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屠燕教授介绍6分钟步行试验(6MWD)是一种简单、低成本、有效且可靠的评估心脏功能的运动耐量评估方案,通过对患者运动耐力的检测,评价患者的心脏功能、治疗效果和预后,能更好反映老年患者日常活动情况。她展示了一项195名老年心血管患者通过6MWD提升运动靶心率的临床应用研究。基于6MWD的运动康复可作为家庭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根据患者的6MWD结果间接推断患者的代谢量,为家庭康复提供依据。


董翠霞教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康复


  董翠霞教授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介绍了PCI术后早期患者的进阶式康复方案,运动康复结合营养、心理、睡眠、戒烟限酒、药物处方同时进行。她表示推动急性心梗后心脏康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首先心血管病专家要提高对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和观念更新;其次,卫生主管部门要推出可操作性的区域医疗协同方案,大力推动康复回“社区”的治疗观念;第三,更需要心脏专科医院或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密切联合,探索一种对上级医院、社区医院和患者三方均有利益的创新型医疗模式。


汪正艳教授: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护理配合新进展


  汪正艳教授从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生率、死亡率引入,介绍了房颤消融治疗的研究进展。房颤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电复律术为辅助,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目前已发展有微波消融术,是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一种新技术。她从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术的讲解引发同仁思考:(1)护士在可穿戴设备、AI等新技术在房颤筛查、管理、风险评估中可积极发挥护理的作用;(2)护士应主动及时更新知识、理念、技术,应对快速、绿色电生理时代的到来。


常芸教授:心血管重症护理评估


  常芸教授介绍了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该类患者多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心律失常、心输出量降低、多脏器衰竭、严重并发症、呼吸循环支持、多种管道、高风险护理评分等特点,病情变化迅猛,护士常常被动应对。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进行专科护理评估,详细讲解了急性心梗、急性左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识别与处理。在医疗风险中关注合并症,识别并发症,预防猝死,预见风险,识别变化,快速处理,可以防范意外伤害、出血、栓塞等风险事件的发生。




总 结


  本次会议通过现场和云端交相呼应的方式展开了高质量学术交流,多方面展现了心血管护理领域研究前沿的热点、重点,内容丰富、亮点频出,众位专家的讨论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盛会逢盛世,盛世正当时,立足于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广大心血管护理人将继续携手共进,加强学科对话,促进区域融合,不断挑战,勇攀高峰,全面开启心血管专科护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