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2|权威专家同台畅谈,梳理领域困惑迷茫——肿瘤心脏病学论坛(12.15)侧记

发布时间:2022-12-30 16:38:29 

2022年12月15日14时,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之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于线上如期召开。本年度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由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本场会议云集了国内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大咖,权威心血管专家与肿瘤专家同台畅谈,共同梳理总结肿瘤心脏病学的困惑与迷茫。会议内容设置上既有国外众多研究成果的解读,也有国内相关研究的探讨;既有大咖授课演讲,也有各专家讨论交流。 “聚焦发展 开拓前行”、“扎根实践 精益求精”,融汇多学科探索与创新,共同探讨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理念更新与诊疗进展。


【肿瘤心脏病学——聚焦发展 开拓前行】

“聚焦发展 开拓前行”版块由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谢晓冬教授、辽宁省肿瘤医院于韬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志仁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

夏云龙教授首先分享了肿瘤心脏病学发展态势与展望,对近些年指南的颁布与学习、肿瘤心脏病诊疗中心的建立、相关肿瘤心脏病学会的创立等进行了总结,特别提出2022年新发布的肿瘤心脏病学指南,更体现出了肿瘤心脏病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夏云龙教授也对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与展望,指出目前仍需更新观念、改变诊疗模式、加强肿瘤心脏病专科医生的培训、加强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研究、促进多学科团队协作等。

张志仁教授分享了肿瘤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凝练基于临床的科学问题,就四个问

题进行了讲解,包括肿瘤导致的相关血栓问题、恶液质和厌食症的问题、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问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的心脏毒性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等问题,并特别提到了血管内皮和血管斑块的发展问题。强调了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从而解决临床问题,以及继续在临床中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临床证据指导。

陈韵岱教授就冠心病合并肿瘤的机制及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指出冠心病与肿瘤二者的治疗方案相互影响,这给临床中肿瘤合并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多挑战。陈教授对冠心病合并肿瘤的外源性及内源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强调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常常在同一个个体中共存,需要高度关注肿瘤患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最后陈教授就冠心病合并肿瘤的治疗策略进行了分析,包括药物治疗,多学科管理策略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张宇辉教授梳理了近几年在 JACC:CardioOncology 中的亮点荟萃,主要介绍了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的流行病学和特征、监测与评估、预防及治疗,心脏淀粉样变,心脏肿瘤等,对不同种类的抗肿瘤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及各种不良反应的类型,相应的监测、预防及治疗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导临床医生更好的对肿瘤心脏病患者进行管理;张宇辉教授也表示应提高对心脏淀粉样变的筛查,并对心脏淀粉样变的电生理表现,以及治疗策略进行了介绍,而心脏肿瘤的患者目前系统的治疗方案较欠缺,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共同推进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

张梅教授介绍了多模态心脏成像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肿瘤学的进展促进了肿瘤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影像学新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张梅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技术,心脏核素显像技术以及冠脉影像技术,如何在不同肿瘤干预中的应用,以及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价值。 张梅教授也表示肿瘤心脏病影像学技术的多中心研究尚需广泛开展,为临床医生解决更多的问题。

 

【肿瘤心脏病学——扎根实践 精益求精】

“扎根实践 精益求精”版块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海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延风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担任主持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蕾蕾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闫承慧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担任讲者进行线上分享。

程蕾蕾教授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实践中的创新转化”的报告中,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科普了什么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展示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近几年在肿瘤心脏病学取得的多项成果:包括肿瘤心脏病MDT门诊、创新转化、科普书籍等。在创新转化方面,程蕾蕾教授列举了多项成功专利,介绍了如何进行科研转化。在科普方面,通过在微博抖音等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软件上宣传、开发使用便捷的小程序、撰写出版科普故事书、举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诊疗学习班等,助力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发展和在大众中的普及。

刘彤教授分享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肿瘤心脏病团队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科研转化思维,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在临床研究方面: 刘彤教授团队对于房颤患者与抗肿瘤药物的关系研究,取得了肺癌合并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新进展,对可能导致房颤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了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刘彤教授团队发现了抗肿瘤药物相关心血管风险基因证据,腹部放疗远期心脏损伤的新机制、电生理方面的改变等成果。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心脏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机器学习帮助临床医生预测ICI治疗患者的心脏事件等。

闫承慧教授分享了抗肿瘤药诱导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损伤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闫教授首先提出索拉非尼是否诱导心肌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如何寻找特异性的心肌保护分子对抗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通过详细的讲解阐明了索拉非尼诱导心肌损伤的机制,为未来临床肿瘤治疗中联合用药的新靶点和新药开发提出了探索方向。

 

邵群教授介绍了ICIs相关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解答了ICIs相关心肌炎药物治疗的困惑,包括激素剂量的选择与时机及其争议,“激素抵抗”的定义及困扰,激素外的免疫调节药物有哪些,如何选择其他的免疫调节药物,启动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治疗的时机,如何改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邵群教授也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要对于患者的合并症、临床状态、影像评分、病理分级、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个体化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剂量的选择,联合用药的时机及药物选择,非药物治疗措施的干预等方面。


刘莹教授解读了2022年《AHA肿瘤心脏病学药物相互作用科学声明》。呼吁心血管及肿瘤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药物相互作用,患者的多重用药可以产生复杂的药理作用或临床反应,可能增强或减弱预期的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普及常见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了解心血管和抗肿瘤治疗具有复杂的药理学特征,在适当情况下使用替代药物治疗或实施监测来进行科学干预。临床药师作为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中的一员,可以协助临床医生认识、降低DI风险、提供替代治疗方案或进行密切监测。

本场会议汇聚国内外肿瘤心脏病学热点研究,聚焦多学科诊疗最新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通过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最创新的思维理念,内容丰富详实,结合临床实践高屋建瓴,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地展现肿瘤心脏病学实践现状与进展,不断探索未来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方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