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4C2022|冠脉介入新进展论坛杨跃进《中药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和突破》侧记

发布时间:2022-05-18 20:37:24 


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的心肌无复流,是当下心血管领域面临的国际临床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该领域相关研究并牵头完成了“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研究”,为解决这一国际难题提供了效果显著的临床治疗方案,引起国内外领域内的高度关注。

 

2022年5月13日,杨跃进教授在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冠脉介入新进展论坛上,就《中药通心络治疗AMI的研究进展和突破》进行分享与交流。

 

杨跃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AMI是临床致命性危重急症,威胁我国中老年及青年人的生命安全。在AMI的治疗中,30%~37%的患者在冠脉再通后会出现心肌组织无复流,这是导致AMI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分析表明,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损伤是心肌无复流产生的核心机制,微血管内皮保护是防治心肌无复流的关键。然而,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始终未有突破性进展。

 

鉴于通心络胶囊通过“搜剔疏通”的特色组方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作用,杨跃进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假设:通心络胶囊有望通过保护心肌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进而有效防治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

 

为了证实以上假说,杨跃进教授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PKA)通路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和活性,提高内皮间连接蛋白表达,调节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进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除了保护血管内皮外,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对心肌细胞也具有保护作用。通心络胶囊对微血管内皮和心肌细胞双重、双向保护机制,使其缩小AMI心肌无再灌注面积,减轻心肌出血、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最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基于系列基础研究的证据支持,为探索通心络胶囊在临床上治疗AMI无复流的作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支持下,杨跃进教授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其中,“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即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共纳入219例发病12小时以内、因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而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和对照组。通心络组患者(108例)术前给予通心络胶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介入术后给予通心络胶囊+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111例)术前给予安慰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介入术后给予安慰剂+常规西药治疗,疗程6个月。

 

结果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较安慰剂改善心肌血流灌注,24小时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率提高20%(65.74% vs. 45.95%,P<0.01),心肌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34.26% vs. 54.05%,P<0.01)。180天时,与对照组相比,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P<0.05)、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改善心功能(P<0.01)。本项临床研究在解决AMI无复流这一国际难题中取得重大进展,并获得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此后,杨跃进教授团队继续深度挖掘通心络胶囊治疗AMI的作用机制和独特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了“通心络胶囊+负荷他汀+尼可地尔”的“新三联方案”。

 

系列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新三联方案”通过保护心肌微血管结构、功能完整性或屏障功能,改善再灌注,防治AMI无再流及心肌出血。同时,研究显示“新三联方案”或能够预防AMI的严重并发症——心脏破裂,提高AMI患者的存活率。

 

由杨跃进教授牵头在全国100多家医院(包括县级医院)开展的“中国通心络胶囊治疗AMI心肌保护的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十三五课题)”,已于2019年正式启动,计划纳入3796例AMI患者。该研究将评估通心络胶囊对于AMI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这一临床硬终点的影响,这是中医药领域第一个用临床硬终点作为研究主要终点的研究项目,不仅具有临床价值,对于中药现代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结果十分令人期待。

 

小结

AMI是临床致命性危重急症,病死率高,AMI无复流更是心血管领域的国际性难题。杨跃进教授的报告展现了通心络胶囊在AMI无复流领域实现世界性临床突破的丰硕成果。以“通心络胶囊防治AMI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研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2019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现代医学成功检验中药作用机制及疗效的有力证明。

 

展望未来,在国家一系列针对中医药的长期战略规划的时代机遇下,相信中医药传承创新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期待中西医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携手奋进,促进整个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