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 2022|CSC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微循环相关疾病(5月14日)侧记
发布时间:2022-05-20 20:14:44
“冠脉微循环相关疾病近年来备受重视,对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认识、检测以及治疗已成为倍受关注新的热点。随着对冠脉的整体深入认知,发现相当一部分冠心病或者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并没有大血管病变,而主要是由微血管血流灌注障碍或者功能障碍所引起。因此,现在我们在谈到冠心病的整体概念时,要知道除了冠状动脉狭窄外,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也是致病的重要环节,会直接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在论坛中的主持发言。
2022年5月14日上午,2022年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3——微循环相关疾病正式开启。
本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陈少伯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车文良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傅向华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邢磊教授共同担任了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3——微循环相关疾病的主持嘉宾,就目前微循环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晋青教授、上海市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尹霞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讲座。
在本论坛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袁晋青教授针对“冠脉微循环与心肌缺血:目前认识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深入阐述了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沿革、新概念与临床特征,心肌缺血机制的现代认识,以及对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的治疗与展望。其中,袁教授表示,尼可地尔片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同时发挥血管扩张和心脏保护作用。尼可地尔分子结构中的硝基可以发挥类硝酸酯作用,扩张大冠脉,舒张容量血管,降低前负荷。
上海市同济医院刘学波教授就讲题“疑诊冠脉微循环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评估方案选择”进行了报告,介绍了冠脉系统的组成和生理调节功能、冠脉MVD的临床分类、可疑微循环疾病的COVADIS临床诊断标准等内容,重点阐述了冠脉微循环障碍基于不同的临床分类选择的不同影像学评估方案。
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进行了“STEMI患者急诊PCI再灌注中微循环保护意义及策略”的报告,详细讲解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类型、发病机制、诊断及干预策略等问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尹霞教授进行了关于“冠脉微循环疾病患者抗心绞痛药物现状”的报告,强调了冠脉微血管病变可增加患者新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而目前针对CMVD的治疗无特异性方法,需要在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未来冠心病治疗的突破取决于冠脉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进行了“冠脉微循环疾病患者是否需要抗血小板治疗”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定义、病理生理学机制及临床分型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现状,提出了CMD患者是否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及药物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尤其是依据其临床类型而定。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3——微循环相关疾病结束后,吴永健教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吴教授指出,冠脉微循环是冠脉疾病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常讲常新的话题,每一位专家对此话题的讨论都抱有极高的兴趣,使得今天的论坛既是学术报告又是辩论会。目前,冠脉微循环的概念已经引起整个行业极大的关注,在不同疾病中冠脉微循环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随着作用的机制不同,治疗策略也有所区别。相信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针对冠脉微循环会有更多的新认识,我国在冠脉微循环领域会有更多新的理念和技术,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