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2022 冠心病血脂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22-05-20 20:18:50
2022年5月14日14时,2022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之冠心病血脂论坛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在杭州胜利召开。在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外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此次冠心病血脂论坛的举办,有助于促进CSC委员、学组委员和广大心血管医师的沟通与交流。
本次冠心病血脂论坛邀请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袁祖贻教授担任主席,并为论坛开场致辞;由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傅国胜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的陈绍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何奔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杨伟宪教授以及来自福建省立医院的郭延松教授担任主持;另有五位讲者,分别为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柳景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陈红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黎励文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陶剑虹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书宁教授。各位专家学者详尽的汇报了冠心病在血脂管理方面的新进展,为线上及线下听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大餐。
来自安贞医院的柳景华教授首先进行了专题发言,他分享的题目是“2022 ACC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的评估进展”,柳教授指出,降低LDL-C与心血管获益关系明确,斑块是降LDL-C实现ASCVD获益的有效替代终点和直观上游指标,而PCSK9是斑块干预优化的新靶点。无论是从作用机制、动物实验还是从临床试验方面,PCSK9抑制剂均证实是斑块干预的可行选择。在2022年ACC会议上公布的最新PACMAN研究结果显示:阿利西尤单抗治疗AMI患者可稳定/逆转斑块,阿利西尤单抗组粥样斑块体积逆转的患者比例高达84.6%,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65.9%。
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陈红教授分享的专题为“从ACS分级诊疗方案看血脂管理的重要性”。我国冠心病疾病负担沉重并且ACS患者即使出院后依旧面临高风险,远期预后不佳的局面,因此,冠心病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陈教授指出,2021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的ACS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有助于推进我国ACS防治管理工作。这其中,血脂管理是关键,降脂治疗对ACS管理贡献巨大。有研究显示:阿利西尤单抗可强效持续降脂,血脂达标率高达94.6%,且PCSK9抑制剂给药频次低,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黎励文教授介绍了“LP(α)与ASCVD的风险关系探索”。LP(α)是遗传学家Berg K在人类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中发现的一种独特抗原,称之为载脂蛋白(a)。早些时候,在2009年发表的大型研究中,已有强有力的遗传证据支持Lp(a)是ASCVD的独立和潜在的因果风险因素。黎教授指出,高Lp(a)水平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遗传相关的高Lp(a)水平与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且Lp(a)水平与ASCVD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Lp(a)水平每升高50nmol/L,ASCVD风险增加11%。但是,目前尚无获批的药物疗法可用于降低LP(a)水平和相关的ASCVD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阿利西尤单抗在降低LDL-C的同时也适度降低了Lp(a)水平,其介导的Lp(a) 降低有助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减少。
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陶剑虹教授分享的主题为“寓防于治,优化他汀不耐受患者的血脂管理”。陶教授指出,患者年龄>80岁、女性、既往肝肾疾病等是患者固有的不可纠正的外源性影响因素;高剂量他汀、酒精摄入过量及运动过度等是潜在可纠正的影响因素。这些相关危险因素可使他汀不耐受风险增加22%-37.6%,从而进一步增加临床风险和经济负担。阿利西尤单抗在特殊人群的药代动力学明确,可作为防范他汀不耐受的治疗选择,既可单用也可联合使用。阿利西尤单抗治疗他汀不耐受患者助力血脂达标,有利于降低LDL-C水平和心血管事件。
最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书宁教授介绍了“关注ACS高风险期及PCSK9i多维获益”。张教授指出,ACS发病后12个月,患者再梗及死亡事件高发、 AS病变/斑块尚未愈合且危险因素持续暴露。因此,ACS发病后12个月的巩固治疗至关重要。PCSK9i具有多维获益,获权威指南推荐用于优化ACS长期风险管理。如阿利西尤单抗可持续、强效降低LDL-C,达标率高且显著降低近期ACS患者MACE风险15%,同时与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5%相关。
此次冠心病血脂论坛多方面展现了心血管防治的新进展,深入探索了国内外诊疗手段的更新,药物治疗的新研究结果的发布等,使与会的各位同道们对心血管防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希望有更多药物来供大家学习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