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 2022|心力衰竭交叉论坛(5.14·线上)侧记
发布时间:2022-05-22 17:56:14
2022年5月14日15:30时-17:00时,4C2022之心力衰竭-交叉论坛顺利召开,聚焦心衰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治策略。本次论坛由浙江省中医院毛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金玮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韩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张敏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黎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孙健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孔洪教授、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次仁仲嘎教授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瑶教授担任会议讲者。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黎教授带来关于《女性心衰研究现状及展望》的报告。女性心衰患病率低于男性,有自身特有的一些心衰病因如围生期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等。女性心衰患者更易合并瓣膜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和抑郁;年龄更大,更多表现为HFpEF,临床症状更重、合并症更多。在治疗上,药物效果有一定的性别差异,如地高辛会增加女性心衰患者的死亡,ARNI可能更有效降低女性HFpEF心血管事件等。女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更重,因此生活质量较差,但死亡低于男性患者。女性心衰患者药物治疗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着更大空间进行未来的探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孙健教授就《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时间轴的管理:他山之石 何以攻玉?》做专题发言,他提出无论是急性心衰还是慢性心衰都应该有时间轴管理,急性心衰应该像急性心梗一样有绿色通道和按照时间段评估处理的流程。慢性心衰应该针对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处理策略。SGLT2i作为一个降低血糖的药物,多个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能够使急性心衰、慢性心衰以及HFpEF和HFrEF都有获益,并且能够在心衰的早期(A/B期)就能预防其发生发展。因此SGLT2i被今年欧美指南推荐为心衰的重要治疗药物。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进行《从临床实践辨析肿瘤心脏病学》的报告。分享了四方面内容包括抗肿瘤治疗的心肌毒性(心衰、心肌炎、心包疾病、心律失常);抗肿瘤治疗的血管毒性(冠脉疾病、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肿瘤浸润心肌和心脏肿瘤。抗肿瘤治疗以及肿瘤本身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在进行肿瘤治疗的同时也要关注后者。刘莹教授强调要重视评估抗肿瘤获益与心血管风险评估,成立肿瘤心脏病学单元,组织MDT团队,更好的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四川省人民医院孔洪教授的专题报告题为《心衰与脑卒中》。心衰与卒中相互影响,心源性卒中是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比例成上升趋势,需要引起重视。心衰合并房颤/房扑的抗凝治疗应该更积极,抗凝药物的选择也需要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目前DOAC是指南推荐的房颤/房扑患者预防血栓栓塞首选的药物。对于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但是增加出血风险,因此没有减少死亡率。目前仅推荐对于合并有心腔内血栓或者其他部位血栓栓塞证据的窦性心律心衰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次仁仲嘎教授带来《高原心脏病》的讲题。高原心脏病是高原病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急慢性或慢性缺氧直接或间接累及心脏引起的一种独特类型的心脏病,通常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成人慢性高原心脏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明显增多、肺动脉高压以及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中心环节是高原缺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和心室肌的重构。临床治疗包括氧疗和抗肺血管重塑的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NO通路的药物和前列环素类药物等),特别是转移到低海拔地区的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高原心脏病。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瑶教授此次的专题报告为《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衰》,就这一临床高发却容易被忽视的心衰共病进行了精彩的讲座,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在心衰患者中亦较常见。阻塞性(OSA)与中枢性(CSA)睡眠呼吸暂停均可促进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衰的发生发展并增加死亡风险。有研究显示接受OSA诊断和治疗的心衰患者存活率显著更高。CPAP可以改善心衰合并OSA患者的睡眠和生活治疗,但是不能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针对CSA,首先要完善心衰的治疗,如果不能改善CSA,可以考虑膈神经刺激或者CPAP。
此次4C2022|心力衰竭-交叉论坛就女性心衰的临床特征、心衰的时间轴管理、肿瘤心脏病学、高原心脏病、心衰与卒中以及心衰与睡眠呼吸障碍几方面进行了介绍。体现了交叉论坛的特点:交叉融合,学科互动,促进心衰全面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