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2022|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专场 冠脉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综合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22-05-23 20:23:33
2022年5月14日9时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专场如期召开。目前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已成为冠心病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次专场共包括2场冠脉腔内影像综合论坛、1场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实战论坛及1场基础论坛,秉持普及、规范、提高的理念,邀请到了包括刘斌教授、于波教授、赵世华教授、钱菊英教授、傅国胜教授、李悦教授、刘健教授、钱杰教授、候静波教授、叶飞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的腔内影像及功能学专家作为主持人及讲者,内容涵盖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基础、临床应用、最新进展、研究解读等多个方面,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冠脉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学术盛宴!
开场致辞
首先由本次学组专场坛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常委委员、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组长刘斌教授进行开场致辞,他指出学组于2019年6月成立,在CSC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等学会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成立后的3年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仅在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培训方面就举办了116场培训班,为上述技术在我国的普及、推广和规范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目前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是冠脉治疗领域的热点,本次学组精心的设计了论坛内容,相信一定能使大家有所收获。
腔内影像论坛综合论坛第一场
本场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南开大学人民医院姚朱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倪祝华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鸣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峰教授共同主持本场论坛。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刘斌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金琴花教授,北京医院于雪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王晓教授担任讲者。
首先徐凯教授代表韩雅玲院士带来了《冠脉腔内影像学最新进展》的讲题。他介绍了腔内影像学最新器械的进展包括OCT-IVUS一体导管、NIRS、NIRS-IVUS导管、OCT-NIRS导管以及分子腔内影像学等,同时详细解读了近几年腔内影像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研究包括Prospect II、Prospect absorb 研究、ULTIMATE研究、EROSIONIII研究以及OCT在指导DCB治疗非小血管原发病变中的研究等,指出腔内影像学对于PCI、易损斑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及意义。最后他表示期待更多的来自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
刘斌教授就冠脉功能学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了讲解。他根据是否有创及是否需要压力导丝,将目前包括FFR、iFR、RFR、QFR、UFR、OFR以及CT-FFR等多种测量方法分成4大类,分别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循证医学证据及最新进展。最后他指出FFR仍是目前评价冠脉功能学的金标准,应用其指导PCI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基于FFR原理衍生的多种有创或无创测量方法,为心血管医生提供了更多方便、快捷的评价冠脉功能学的选择。
介入无植入观念目前已经被很多的医患接受,生物可吸收支架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也伴随着一些争议。傅国胜教授就《生物可吸收支架腔内影像与生理功能学评估》进行了专题讲座。他介绍了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分析了早期研究的不足以及PSP操作流程的重要性。最后他结合病例着重强调了腔内影像技术可以减少植入失败、在BRS术后随访的重要性以及生理功能学评估指导BRS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金琴花教授就如何应用OCT指导冠脉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进行了专题发言。她先讲解了冠脉钙化病变的特点、不同影像方法对钙化病变判断的优缺点。而后结合病例分别从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预处理效果、确定支架位置、支架大小以及植入效果六个方面讲解了如何应用OCT指导钙化病变介入治疗。
王晓教授分享了如何应用腔内影像指导支架内再狭窄病因判断及处理策略制定。他首先介绍了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原因,指出腔内影像尤其是OCT的评估可以提供详细的ISR病变特征及分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ISR机制(机械性、技术性、生物性、顽固性再狭窄:≥2层支架丝)制定进一步的治疗策略(DCB或者DES)。
于雪教授带来了关于介入无植入另一种方法(药物涂层球囊)的话题——《如何用腔内影像学指导DCB治疗冠脉原发病变》。她指出腔内影像学可以通过评估病变、优化预处理、评估即刻效果、术后随访等方面为DCB处理提供指导。随后她解读了目前的临床文献,指出腔内影像学对DCB夹层形态学特征的评估对远期管腔重构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最后她展示了2例令人印象深刻的DCB成功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及LAD-CTO的病例。
腔内影像论坛综合论坛第二场
本场由学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安健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蒋建刚教授以及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张峰教授作为本场主持。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波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叶飞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贺勇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担任讲者。
首先由于波教授进行了题为《OCT在临床的应用研究及进展》的专题讲座。他回顾了OCT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的指征、MLD MAX标准路径以及指导支架植入手术流程。然后他分别介绍了OCT在指导ACS、分叉病变、钙化病变、支架失败的处理以及识别高危斑块、进行危险分层等的应用。最后他对包括基于AI的OCT虚拟组织学以及IVUS-OCT一体机等OCT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刘健教授带来了《FFR在冠脉血运重建中的作用》的讲题。他先从冠脉功能学测量的意义、FFR定义、指南推荐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然后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分别就FFR在指导ACS、CTO、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单支串联病变以及多支病变等病变的处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指出FFR指导PCI的重要性。最后他也强调了PCI术后FFR对于改善预后的意义。
叶飞教授进行了《如何应用IVUS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的专题讲座。他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分别从病变准备、分支开口的评估、支架尺寸、最优的导丝重入位置,支架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讲解了IVUS在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术中的作用。此外还解答了大家在LM分叉病变IVUS应用程序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CTO的介入治疗一直是PCI中的热点和难点。蒋峻教授结合循证证据、自身的经验和典型的病例,从包括寻找闭塞的口部、指导导丝的操作,确认导丝的位置(内膜下),减少造影剂的应用、限制血肿的扩张以及指导支架的植入(包括支架的直径、落脚点)等方面详细讲解了IVUS在CTO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徐凯教授分享了腔内影像学在PCI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中的作用。他通过3个具体病例讲解了IVUS在医源性冠脉夹层的处理以及冠脉破裂预防中的应用。不但详解了如何应用IVUS识别夹层、分辨真假腔,而且着重指出并发症应重在预防。3例惊心动魄的介入并发症处理的病例,相信会使大家在今后的手术中更加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贺勇教授进行了《如何应用IVUS指导冠脉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的专题讲座。他分别从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冠脉钙化的关系、IVUS检测钙化的优势、负性重构与钙化、IVUS对钙化影像的测量和描述(钙化长度、弧度)以及钙化病变对介入治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讲解。而后重点介绍了如何应用IVUS钙化积分指导策略的制定。最后通过具体病例讲解了IVUS指导钙化病变处理的流程和意义。
2场腔内影像学综合论坛、12位讲者带来的12个精彩讲座、11位主持人的专业点评及讨论,相信定能使广大心血管医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