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4C会议2022|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专场 冠脉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实战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22-05-23 20:25:08 

 

  2022年5月14日14时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冠脉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实战论坛顺利举行。本场论坛是学组在本次大会上举办的4场论坛之一,由学组副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志明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郑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晨光教授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心刚教授作为本场主持。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陈晖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赵雷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首先李悦教授带来了《基于影像学的冠脉功能学评估进展》的专题报告。他先介绍了FFR的意义、造影的局限性、FFR-CT以及QFR的优缺点,并结合所在中心的数据讲解了FFRCT-angio的优势和临床应用的前景。然后通过循证医学证据讲解了腔内影像与功能学以及多种功能学联合如UFR、OFR  IMRangio、AIMR、CAIMR等对于PCI的指导、微循环的测定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最后他指出综合评估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候静波教授就如何应用OCT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的精准介入治疗进行了讲解。她先回顾了IVUS在左主干分叉的证据、OCT在左主干不同节段中的价值,指出OCT可以获得左主干末端分叉处优化的图像质量以及3D模式对于我们对分叉病变空间结构理解的帮助。而后她结合病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应用OCT预测分支闭塞的可能性(4种高危因素)、指导分叉病变的预处理(尤其钙化病变)、精准指导左主干分叉病变边支导丝再进入(3D模式)及支架后膨胀与贴壁等。

 

郭丽君教授进行了《关于功能学评价不稳定斑块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她通过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讲解了病变程度和斑块易损性、病变程度和ACS的关系以及狭窄与功能学存在不匹配性。而后就易损斑块解剖严重程度评价、易损斑块功能学评价的界值判断以及易损斑块该如何治疗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FFR是冠脉功能学检测的金标准,但前提是测量出的FFR值是准确的。鄢华教授从FFR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结合压力波形,分析了常见波形异常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相信能为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准确测量FFR提供帮助。

 

 

陈晖教授分享了FFR指导多支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经验。他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及具体病例指出稳定型冠心病多支病变FFR指导的PCI应该成为首选,部分病例需结合CFR和IMR;而ACS合并多支病变FFR指导的非罪犯血管PCI优于造影指导,但未来部分不良事件与易损斑块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腔内影像指导。 

赵雷教授分享了如何应用IVUS实施零造影剂PCI。他首先介绍了零造影剂、极低造影剂PCI的适用人群,结合循证证据讲解IVUS指导此类人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同时提出该操作的难点与挑战。而后结合1例造影剂过敏患者的0造影剂PCI,详细讲解了手术操作和注意事项。

本场论坛由6位讲者带来的6个精彩讲座,内容更加贴近实战,相信定能对大家今后在如何应用腔内影像和功能学指导PCI方面提供帮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