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4C会议2022|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专场 冠脉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基础论坛报道

发布时间:2022-05-23 20:26:14 

 

  2022年5月14日15:40,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冠脉腔内影像学及功能学基础论坛如期举行。本场论坛是学组在本次大会上举办的4场论坛之一,由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杨震坤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刘志江教授、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李宪凯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代建南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金鹏教授作为本场主持。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宁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达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邱福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丁嵩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首先由钱菊英教授带来 《OCT指导冠脉介入进展》的专题讲座。她先介绍了OCT的发展历程、优势(与IVUS优势互补)以及指南的推荐,而后分别从OCT优化PCI标准路径、指导ACS病变、支架内再狭窄、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及BRS/DCT治疗等多个方面介绍了OCT的作用及进展。

 

钱杰教授进行了题为《IVUS在PCI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他分别从左主干PCI、CTO或者ATOPCI(确定真假腔、重入真腔、指导支架植入)、钙化病变PCI、特殊形态病变PCI(自发性夹层 SCAD、真性动脉瘤 冠脉负性重构、分叉病变、超声衰减斑块、长支架)、支架失败以及优化PCI结果等方面介绍了IVUS在PCI中的应用,强调了IVUS在PCI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郭宁教授进行了题为《如何应用腔内影像及功能学优化支架植入》的讲座。她通过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边缘问题(夹层、地理缺失、额外病变)等方面强调OCT及IVUS优化支架植入的重要性,同时她还解读了腔内影像优化PCI流程。最后她介绍了FFR在PCI术后优化的作用、分叉病变分支处理指证以及术后FFR低的进一步处理措施。

 

尹达教授就大家特别关心的如何提高腔内影像的图像质量的话题进行了讲解。他从硬件、软件及操作三个层面分别介绍了如何优化提高腔内影像的图像质量。他指出硬件层面可以通过选择高频(高清)IVUS导管及高分辨率的OCT导管、软件层面可以通过多种功能的成像技术融合以及人工智能的参与、操作层面可以通过注意细节把控以及合理选择IVI应用场景来提高图像质量。

 

邱福宇教授带来了《从日本最新专家共识解读OCT的定量测量和形态学评估》的讲题。他分别从定量(近远端参考、管腔内测量参数、血管内弹力膜测量、OCT支架参数测量等)和定性(斑块形态学评估、可吸收支架、巨噬细胞、胆固醇结晶、微血管,夹层等)2个角度对日本最新的OCT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通过对最新的OCT的临床研究解读,他指出OCT指导PCI优于造影,不劣于IVUS指导。

 

最后丁嵩教授解读了最新的日本血管内超声专家共识。他通过与2018年我国的专家共识进行对比,主要解读了新版专家共识在斑块的测量、支架的测量、钙化的测量、血管重构、斑块形态学评估、夹层等方面的不同。最后介绍了近期IVUS指导PCI的临床证据,包括Ultimate、prospectII研究等,指出IVUS在指导PCI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本场论坛由6位讲者带来的6个精彩讲座,内容包括腔内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图像识别、优化图像质量等,相信定能为广大冠脉介入医生尤其是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初学者提供帮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