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动态

4C2022| 心律失常论坛侧记

发布时间:2022-05-25 21:04:34 

值此2022年第四次中国临床心血管病学大会(4C 2022)隆重召开之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律失常学组组织的心律失常论坛于2022年5月14-15日在线上会场4与会场5顺利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心律失常防治前沿进展、心房颤动防治专题、晕厥及心源性猝死防治以及生理性起搏4个专题开展重点研讨,邀请国内众多大咖相聚云端,聚焦心律失常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开展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线上近两万名专家同道共享学术盛宴。

专题一、 心律失常防治前沿进展

本专题邀请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陈义汉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和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带来精彩学术报告。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傅国胜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浦介麟教授、海南省人民医院吴明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洪葵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


议开场由周胜华教授针对“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临床处理策略”进行了精彩汇报,通过一个具体病例带来的六个临床思考展开讨论,包括:PCI当天是否中断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消融术前是否停用抗栓药?术后抗栓方案选择以及不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获益是否一致?周教授从房颤管理指南、冠心病合并房颤抗栓困境以及疫情形势下特殊注意事项等多方面,深入浅出给大家带来当房颤遇上冠心病时抗栓临床处理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陈义汉院士带来了题为“心律失常防治研究的挑战”的基础研究讲座,陈院士团队通过组学、细胞影像学、膜片钳等技术,发现窦房结起搏细胞及心房心肌细胞存在内源性的谷氨酸递质系统,谷氨酸递质系统可影响心房心肌细胞兴奋性和传导性。谷氨酸递质系统的关键元件也存在于人心房心肌细胞中,并且显示出电生理功能,应用离子型抑制剂可以预防或中断房颤。陈院士指出谷氨酸递质系统可能带来心律失常治疗新靶点,目前心律失常防治领域仍面临巨大的未知,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同等重要,期待未来心律失常领域出现突破性基础研究。



马长生教授分享了“房颤管理进入节律控制时代”的精彩内容,对房颤的节律控制以及房颤新型治疗进展进行详细阐述。马教授列举了近20年来多个房颤节律控制治疗研究,早年研究发现房颤患者经节律控制后死亡率与卒中风险增加,而近年研究则提示早期节律控制改善房颤预后。对此,马教授指出该差别可能是由于近年研究(如EAST-AFNET4 2020年)是在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应用了更合理的抗栓药物,且同时进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比例增加。最后,马教授表示未来房颤的治疗将进入更积极的节律控制治疗时代,期待该领域今后取得更多进展。



最后,张萍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与心律失常诊治”讲题,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心律失常临床及基础研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张教授概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简史及机器学习的心脏病诊断研究现状,并对比了传统机器学习心电诊断系统和深度学习心电诊断的区别。她指出智能诊断为未来穿戴式设备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如智能手表诊断房颤。最后张教授指出人工智能辅助心电技术不仅可用于诊断及识别心律失常,还可能预测心律失常起源点、评估消融靶向区域或辅助电生理基础研究。


专题二 、心房颤动防治专题

本专题邀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良荣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带来精彩学术报告。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树岩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述峰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鲁志兵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


专题会议开场由梁明教授针对“心腔内超声在房颤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展开了精彩汇报。总结经食道超声(TEE)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弊端,阐述了心腔内超声在房颤消融术以及左心耳封堵术中应用的优势。主要从精准排查血栓、标记关键解剖结构、精准房间隔穿刺、指导房颤消融以及实时监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讲述。他指出,与经食道超声比较,心腔内超声有节省手术时间、避免患者食道损伤、降低麻醉风险和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势。




李毅刚教授带来了以“希浦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和基础”为主题的学术讲座,从希浦系统的基因缺陷、结构缺陷与传导异常出发,介绍了希氏束-束支与心动过速、束支分支与室速、浦肯野纤维与室性心律失常、心梗后室颤电风暴导管消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了浦肯野纤维易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提出晚钠电流抑制剂是重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方向。他指出希浦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识别这些机制有利于精准治疗(消融)室性心律失常。



郑良荣教授针对“房颤消融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处理策略”主题,简要介绍了房颤消融术后房速的发生率、解剖及电生理机制、心电图辅助判断等,同时详细讲解了房颤术后房速机制的简易判断法。分享了多种不同折返环介导的房速/房颤病例,并对导管消融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总结道,术后并发症应根据术式、消融线和ECG推测最可能的机制和部位。临床应制定电生理机制指导下的具体消融策略,注意关键部位,并避免不必要的消融。



江洪教授分享“迷走神经与房颤治疗的研究进展”精彩内容,从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作用机制、干预策略以及无创迷走神经调控治疗房颤的进展进行讲述。总结了GP消融对房颤并发症及风险,指出调控而不损毁心脏的迷走神经可能是更安全的房颤治疗策略。随后介绍了LL-V NS 抑制房颤的当前研究进展以及局限性,并提出迷走神经调控策略的创新方向:能源优化、闭环智能化以及监测-调控一体化的闭环迷走神经调控系统能有效抑制房颤,期待神经调控的未来研究。



本专题会议最后由蒋晨阳教授带来主题为“脉冲导管消融的现状和临床应用”的精彩讲座,主要围绕脉冲导管消融(PFA)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和消融优势、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试用结果以及PFA在临床的应用前景展开介绍。蒋晨阳教授表示PFA在房颤消融中优势明显,消融高效,但同时应注意因此带来的危害,强调消融前一定要明确诊断。


专题三 、晕厥及心源性猝死防治

本专题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书林教授、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建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姚焰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连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围绕晕厥及心源性猝死防治专题做精彩学术报告并展开热烈讨论。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栋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文玲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



会议开场由吴书林教授分享题为“心源性晕厥的心电诊断要点和进展”的精彩内容,从晕厥的分类、检查、病因到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阐述,还对常见晕厥并发症的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Brugada综合征做出了详细介绍,为临床工作中心源性晕厥的处理带来指导。


董建增教授的讲课主要围绕“高发心脏猝死心肌病的遗传学诊治进展”展开,针对各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及分子诊断进行详细解读,并对LMNA型心肌病做了重点介绍,指出心肌病基因学有利于发现致病基因携带者,早期干预诱因,指导靶向药物研发,指导抗凝和ICD适应证评价,同时可以实现疾病的生殖遗传阻断。



姚焰教授分享了“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室速标测与消融”精彩内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室速是中国最多见的致命性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姚教授对导管消融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世界范围内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多维度的报告,介绍近年消融的最新进展,提出延迟电位、基质片状消融和外膜途径的改进使得导管消融有望成为ACM室速的首选治疗策略,指导今后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


高连君教授分享了“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介入治疗管理策略”的精彩内容。高教授对心源性晕厥的初步评估的诊断标准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包括ICD植入,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的介入治疗的推荐进行详细解读,还对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管理做出详细介绍,全面为临床医生处理心源性晕厥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晕厥专科及晕厥中心的建立亟需我们不断开展。


本专题最后由龙德勇教授分享 “心外膜室速标测及消融”,总结了带造影剂心包穿刺的相关解剖结构与关键,阐述了改进的导丝指引下无造影剂心包穿刺方法及优点。回答了穿刺部位以及术后抗凝选择等问题,为临床工作中器质性室速干穿心包标测消融带来指导。


专题四 、生理性起搏论坛

本专题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学斌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琦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树龙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侯小锋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持,邀请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围绕心脏生理性起搏专题展开精彩的学术讲座及热烈的讨论交流。


会议开场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分享了题为“无导线起搏与希浦系统起搏的取舍”精彩内容,讲者从心脏起搏器发展史引出话题,结合2022年中国专家共识、2018ACC/AHA/HRS心动过缓患者管理指南、2021希浦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建议、2018中国心衰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ESC室上速患者管理等指南为我们介绍了无导线起搏的患者选择以及希浦系统起搏的患者选择参考。无导线起搏与希浦系统起搏各有优势利弊,术者应根据实际临床状况和患者意愿,以患者为中心进行选择。尽管无导线起搏目前仍处于VVI模式,但MICRA无导线起搏的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同时对无导线起搏结合希浦系统起搏治疗提出展望。

随着心衰药物治疗不断更新换代,其介入性器械治疗被提升至新的高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心衰的器械治疗进展。讲者指出CRT是各指南针对心衰器械治疗的主要推荐,SyncAV CRT生理性起搏模式、MPP左室多位点起搏都可提高CRT反应性。希浦系统起搏因起搏阈值高、长期高起搏输出导致耗电等缺点存在,目前仍需临床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指南不推荐作为首选治疗。左室心内膜起搏目前仍需进一步探索。一系列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对于CRT无应答者,以及窄QRS波心衰患者,其可作为一个颠覆性器械疗法。同时分享了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CCM植入术后有效改善心功能的成功经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围绕题为“生理性起搏优化的CRT与传统CRT比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讲者介绍了不同CRT方式相对于传统单纯右室起搏,其心室同步性优点,众多RCT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临床证据。尽管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希浦系统起搏与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但希浦系统起搏及左束支区域起搏在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应用仍缺乏大量的RCT研究,随访时间短。目前希浦系统起搏对比传统双心室起搏仍存在许多缺点,其不可能完全取代CRT,但与CRT互为补充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就“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中的应用进展”议题展开交流,讲者通过介绍右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希浦系统起搏的机制及优缺点引出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包括希氏束起搏及左束支区域起搏。为我们分享了许多关于对比希浦系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的临床研究,传达出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患者中应用的前景广阔。尤其是右心室起搏术后心衰、CRT无应答、CRT失败或预计效果不理想、CRT临界指征(非LBBB、房颤、AVB等)患者应积极选择希浦系统起搏。经典CRT适应证患者首选传统双心室CRT,可选CSP或HOT-CRT或者LOT-CRT。



总结:此次4C 2022会议心律失常学组论坛主要以临床需要为出发点、以交流经验为切入点、以提高技术为中心点,为在线参会的专家同道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呈现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有助于切实提高我国临床心电生理与起搏诊治水平以及科研能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