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2|指南与热点争鸣论坛(12.17)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10 11:05:34
2022年12月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指南与热点争鸣论坛于辽宁沈阳成功举行!本论坛由CSC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组织策划,内容涵盖心血管各领域最前沿的指南与共识。
本论坛共分为3个部分,邀请了众多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作主持专家和讲者,主持嘉宾有:何奔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付晓霞主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陈绍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孟晓萍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蔚教授(北京医院)、夏云龙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田庄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晋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佟倩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讲课有:付晓霞主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聂绍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汪道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牧蔚教授(华中阜外医院)、张运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杨新春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范志清教授(大庆油田总院)、杨跃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梅林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文娟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抒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顶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曾和松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效增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周胜华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杨伟宪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祖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曲鹏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付晓霞主任介绍了CSC官方期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心血管病探索(英文)》杂志,对两本杂志的发展历史、涵盖种类及范围、投稿审稿方式、发展与展望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此优质杂志促进了心血管学界的学术交流,推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发展。
聂绍平教授对《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聂教授从急性肺栓塞诊治救治存在的问题出发,向我们介绍PERT模式,PERT模式开启了急性肺栓塞救治的MDT模式,通过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合作,实现“快速反应、联合行动、正确决策”,PERT模式也改变了急性肺栓塞急诊救治的混乱状态,聂教授同时也介绍了组建PERT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包括组织架构、学科专业、治疗选项、启动方式、质量控制、门诊随访等,尽管PERT模式比较新颖,但这是在我国发展PERT提高肺栓塞救治的一个巨大机会。
汪道文教授对《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点评。汪教授认为肺栓塞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存在致命性和隐蔽性高的问题,大部分医院重视不够。聂绍平、荆志成和黄岚教授共同起草完成的《急性肺栓塞多学科团队救治中国专家共识》在优化肺栓塞的诊治模式上树立了典范。另外,汪教授还进行了联想:暴发性心肌炎的团队救治问题。
李牧蔚教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李教授讲到急诊PCI中微循环障碍(CMD)发生率较高,其机制较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心电图ST段改变、TIMI血流、心肌呈色分级等多种措施可用于术中CMD的诊断;CMD 的防治策略主要包含抗拴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应用、选择提高心肌准注治疗策略以及优化手术操作流程;评估CMD发生的高危人群,根据患者的病变及病情,合理应用药物及治疗策略来规避和减少 CMD 的发生;介入手术的规范化操作可以减少 CMD 发生,增加心肌的有效再灌注,真正达到急诊介入挽救心肌的目的,通过提高急诊PCI手术的规范化操作和技能,减少STEMI患者的心衰及死亡的发生率,捉高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能力。
张运院士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
略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点评解读。张院士从循证探讨制定的指南、专家共识针对的患者人群、微血管评估技术方法、微循环障碍的药物防治方法、微循环障碍的介入干预方法等众多方面给出了独到见解。其希望采纳众多专家的意见,不断地完善指南,希望也在国际上取得认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及完善为我们在临床诊治治疗中提供了意义非凡的指导。
杨新春教授对《六分钟步行试验临床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根据指南内容,杨教授解读到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操作简单,老年或体弱的患者也可执行,应用广泛;6MWT对方法的变化非常敏感,需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健康人的6MWD范围在400-700m;现有数据中国健康人6MWD为600m左右,6MWD降低提示受试者的运动耐量下降,但没有针对疾病的特异性诊断价值;6MWD小于300m的心肺疾病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6MWD提高30~50m是心肺疾病状态改善的有效界值。
范志清教授对《六分钟步行试验临床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点评。范教授认为此共识全面、细致、深入,其从此共识撰写的意义、共识的亮点、共识的不同之处三方面进行了点评,此指南指导了临床实践和工作开展。最后范教授对6MWT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评价并希望在下一版本的共识将人工智能结合进去。
陈绍良教授对《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进行了解读。陈教授首先对重多国内外分叉病变研究及我国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的贡献进行了介绍,并对指南中推荐证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流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这部指南填补了临床空缺,对我国冠脉介入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杨跃进教授对《中国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指南》进
行了点评。杨教授从Medina分型、Defination标准、SYNTAX及SYNTAX II评分、NERS及NERS II评分、即兴支架术式的选择、Culotte术式及其改良方法的选择、经典T支架术的选择、经典Crush术的选择、DK Crush术式的选择、术中辅助诊断及治疗技术、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策略及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介入流程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刘梅林教授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刘教授从流行病学角度、病因及病理生理、药物代谢特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临床研究现状、治疗建议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其对心衰治疗目标、改善心衰症状及改善预后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张文娟教授《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点评。张教授认为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的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与目前国内外指南整体理念和治疗原则基本一致,而且该共识汲取国内外指南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了女性心衰患者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生理、药物代谢等特点,介绍女性药物治疗及疗效具有其特殊性。
张抒扬教授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张教授讲解到ARNI是心衰领域近20年来突破性的创新药物,拥有独特双重作用机制和共晶结构,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张教授还指出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太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对ARNI类药物的药理学机制,临床适用人群以及使用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期待有助于优化其临床应用,从而使心衰患者获益更多。
许顶立教授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点评。许教授讲解了共识的主要内容:共识背景及沙库巴曲缬沙坦药理学特征、不同类型心衰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建议、特殊人群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建议、沙库巴曲缬沙坦临床使用相关问题,认为这部共识为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提供了指导。
贺立群教授就《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贺教授总结到,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仍面临较大的挑战,急性主动脉夹层可与冠心病可同时存在并导致其恶化,可能直接累及冠状动脉开口,此共识的出版有利于临床医生加深对这两种疾病合并存在的认识,减少可能的误诊,漏诊,尽最大可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结合医院的条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策略。
王效增教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点评。王教授认为此共识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认识,避免因漏诊,误诊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而且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二者是致命性胸痛的常见病因,可单独发生也可能同时存在或同时发生,诊治急性胸痛时,需要高度警惕。这能帮助到广大心血管病医生,深入学习,学到精髓,不断提升诊疗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水平。
周胜华教授对《经皮机械循环辅助在复杂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周教授对经皮机械循环辅助(pMCS)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背景、pMCS装置的概述、pMCS具体应用、pMCS的管理、pMCS并发症及处理、介入治疗术后处理及撤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杨伟宪教授对《经皮机械循环辅助在复杂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点评。杨教授讲到pMCS是一种过渡手段而非最终治疗手段,术前需详尽的指征评估,包括适应证和禁忌证目前临床研究结果更支持术前应用pMCS,保驾下完成PCI,预后优于Bail-out植入。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选择合理的pMCS组合,术后根据病情尽快撤机减少并发症。
张波教授对《恶性肿瘤患者冠心病预防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张教授从流行病学概况、肿瘤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肿瘤患者中冠心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肿瘤患者冠心病的治疗原则及其难点、肿瘤患者中冠心病的血运重建策略、肿瘤合并冠心病患者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治疗管理、特殊人群的处理等角度进了全面讲解。
李悦教授对《恶性肿瘤患者冠心病预防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点评。李教授认为心血管疾病与肿瘤关系密切,许多难点、热点问题有待揭示,期待更多国人循证证据支持我国指南和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实践并欢迎大家积极参与“爱”(癌)心大查房/评论!
袁祖贻教授对《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袁教授介绍了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发生率高,且存在显著性别及年龄差异。INOCA主要由CMD和/或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需氧与血供之间出现不匹配,从而出现缺血相关表现。此共识从INOCA的定义、发病机制和分型、临床表现、预后、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借鉴。
曲鹏教授对《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点评。曲教授从INOCA定义及流行病学、 INOCA发生机制及分型 INOCA临床表现、INOCA诊断标准和流程冠状动脉影像学评价、心外膜冠脉+微血管功能评估(无创性评估和有创性评估)及INOCA的处理进行了全面点评。
此次心血管临床学术会议中众星云聚,各位专家进行交流、解读、评论与分享,为心血管临床医生呈现了一场内容新颖丰富的学术盛宴,对大家的临床实践及临床工作的提升及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