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动态

CSC2022|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专场——冠脉功能学论坛(12.16)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10 11:39:56 

2022年12月16日14:00,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专场冠脉功能学论坛顺利举行。

本场论坛是学组在本届年会上举办的4场论坛之一,由学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志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姜云发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李宪凯教授作为本场主持。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钱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金琴花教授和北京医院于雪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冠脉功能学盛宴。

钱杰教授分享《冠脉功能学最新进展2022》。近年来冠脉功能学蓬勃发展,也被国内外PCI指南所推荐。钱杰教授从功能学ACS研究(Flower MI, FRAME-AMI、FUTURE)、功能学和CABG(FAME3)、功能学和腔内影像(FLAVOUR、FFR REACT、COMBINE)以及功能学和介入治疗(TARGET FFR、ROPCORD 2,FAME3亚组分析,功能性SYNTAX积分、FAVOR III China、iFR-SWEDEHEART)等4个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为我们梳理了2021-2022年发布的功能学研究结果。

刘健教授带来《FFR+IVUS联合应用的时机及应用场景》的主题报告,刘健教授介绍,FFR反映冠脉的功能而腔内影像学反映冠脉的解剖特征,近年来如何联合二者各自的特点更好的指导PCI成为热点。刘健教授首先从FFR和IVUS技术原理、指南推荐、二者联合的意义开始,而后利用具体病例详细解读了不同的术前术后组合方案的应用场景,最后他指出未来FFR+IVUS一体化设备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更便于指导PCI。

金琴花教授讲解《术后FFR值的思考》。目前临床上对于术前FFR的界限值有明确的指南推荐,也是广大冠脉介入医生的主要关注点,但对于术后的FFR值却认识不足。金琴花教授通过列举大量的临床文献,详细解读了术后FFR值的意义(代表术后支架段以及非支架段残余病变的功能学情况),进而强调除术后FFR外,大家还应关注D指数、ΔFFR stent以及ΔFFR stent/length等,最后她指出术后压力导丝回撤可以指导优化PCI治疗效果。

于雪教授带来《如何正确理解冠脉功能学面临的挑战》的学术报告。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些冠脉功能学的临床试验结果为“阴性”,因此FFR遭到一定的质疑。于雪教授通过对FAME3、FUTURE以及Flower MI三个阴性结果的临床研究解读告诉我们: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应用场景,而且随着介入技术进步,评价两种策略或方法的差异往往需要更长期的随访以及更大的样本量,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与斑块的总负荷有关,而FFR联合腔内影像的评估可能会更加全面。

郑博教授讲解《caFFR和caIMR的研究进展》,FFR在冠脉功能学领域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因其测量时需要压力导丝及注射微循环扩张药物影响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应用流体力学的方法通过冠脉造影计算FFR数值应运而生。郑博教授通过对近些年关于caFFR和caIMR临床研究的解读,指出caFFR以及caIMR操作简单,与FFR比较有很好的一致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最后刘健教授对本场进行总结,他指出本场共有5个讲者,围绕着冠脉功能学进展、与腔内影像学结合、术后FFR、如何正确理解面临的挑战以及新的冠脉功能学检测方法五个方面对冠脉功能学进行了讲解,内容紧追前沿又引发思考。相信通过学组以及广大心血管介入医生的不断努力,中国冠脉功能学应用的比例定会不断提高,也必将造福广大冠心病患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