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2|优秀论坛交流4(12.16)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19 09:13:02 

2022年12月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优秀论文交流4如期召开。本次会议主席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本论坛点评专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孙兆青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申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沈潞华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曾春雨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郑杨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钟久昌教授等多名专家担任。本次论坛根据会务组的统一安排全部以线上的形式召开。参加本次论坛的讲者都是在大会投稿之后,经过多次评选出的非常优秀的论文最终进行大会汇报。

题目: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及治疗现况--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房颤项目

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潘雁楠分享的内容:该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善­--房颤项目,旨在探索节律控制是否是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结果发现,在中国,绝大多数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未选择节律控制治疗,其中影响该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房颤类型、持续性时间、既往消融治疗、左房前后径以及合并症情况;而症状以及LVEF并非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指南指导的治疗方案(导管消融、规范抗凝、上游治疗)仍需进一步推广。

李毅教授和沈潞华教授分别对该研究进行了点评与提问,与汇报人详细讨论了该研究内容的细节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题目: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机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单中心长期随访结果

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金震分享的内容:该研究旨在探讨心梗后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消融靶点以及其产生的机制,以提高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V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后室速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后VA电风暴的电生理机制和导管消融的靶点明显不同,射频导管消融是治疗OMI后VA的安全、有效方法。

沈潞华教授赞同了该研究的临床意义,认为该研究对现阶段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建议增加内容,使其更加丰富。曾春雨、胡申江教授同样也进行了相关点评,对该研究的题目与研究内容进行了指导与建议。

题目:The effect of mexilet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long QT syndrome

来自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杨英分享的内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9例使用美西律的LQT2型的患者,以此来评估使用美西律对ECG参数以及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9例患者的基因中发现了6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5个位于hERG的跨膜区,3个位于hERG的孔区。使用美西律之前,QTc平均值为551(524-600)ms,使用之后QTc平均值缩短为503(474-520)ms,平均缩短值为62.4±52.4ms(P<0.05)。由此得出结论,美西律在LQT2型患者的治疗上有广阔前景,对使用传统治疗方案无效的患者来说,可尽早使用美西律,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来证实美西律对LQT2型患者疗效。

胡申江教授首先对该研究表示认可,该研究很有价值,其次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询问,并提出了关键性问题,汇报人对实验进展以及未来计划进行了详细回答。

题目:左束支传导阻滞住院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乙珩分享内容: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个科室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关注不合并原发性心肌病的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并寻找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住院LBBB患者的5年死亡率达30%,心内科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非心内科患者;校正年龄因素后,合并房颤、基线射血分数下降是LBBB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专科LBBB患者的特殊治疗率偏低。此外,住院LBBB在非心内科也占有相当比例,应该提高对住院LBBB患者,尤其是非心内科患者的重视和管理。

许顶立教授点评,这个研究对临床意义很大,对左束支传导阻滞住院患者的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题目:Association of Proteinuria and Risk of incid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Genera Popul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Kailuan cohort普通人群蛋白尿与房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开滦队列前瞻性研究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李杰分享的内容: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北方普通人群中蛋白尿与房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蛋白尿状态变化对新发房颤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蛋白尿(≥2+)是AF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这种关联与生活方式、临床可变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疾病无关。新发或持续性蛋白尿与房颤发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蛋白尿状态缓解与房颤发生风险的增加无显著相关性。

郑杨教授认为该研究的立足点很有临床价值,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问题并与汇报人进行了沟通,并给予建议。

题目:上海市房颤流行病学、管理现状和预后调查。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陈牧分享内容:该研究利用上海市医保局提供的数据,旨在为上海临床诊断的房颤的流行病学、管理和预后提供最新的观点,这可能对中国其他地区和全球发展中国家具有有价值的意义。研究发现在上海心房颤动和心房颤动相关结局的负担很高。近年来,随着上海人口学特征的变化、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使用,心房颤动的管理得到了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并且没有或仅受到 COVID-19 大流行的轻微阻碍。同时发现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治疗和结局存在性别差异。

胡申江教授、许顶立教授、李毅教授、沈潞华教授表达了对研究的高度肯定,并且对该研究涉及的人群、研究内容等与汇报人进行了详细沟通,并对未来研究方向给予建议与指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