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2|中韩电生理论坛(12.16)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19 10:46:32 

2022年12月16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中韩电生理论坛召开,大咖聚首、精彩纷呈。该论坛围绕电生理相关研究热点话题和前沿进展展开,重点对房颤消融最新辅助技术、亚洲房颤人群的抗凝策略、房室结消融后心脏起搏的最佳位置、心脏猝死相关预防现状与未来以及心房心肌病诊断进展等主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

第一位演讲者是来自延世大学附属医院的Hui-Nam Pak教授带来的「计算机建模引导的房颤消融机制探究」。他主要介绍了心脏颤动的两种主要的发生机理——多子波假说(multiple wavelet hypothesis)以及局灶假说(focal source hypothesis)。他首先指出早在1964年Mae等人就用计算机模拟了房颤的发生过程,随后的一系列实验指出心脏颤动的发生与心脏内出现多个微波有关,同时颤动发生数量随着更短的不应期、更慢的传导速度以及更大的心脏质量的变化而增加。而局灶假说主要是认为存在异位触发灶造成持续的心脏颤动发生。目前并没有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使用经验性消融策略如线性消融等能提高手术成功率。该团队针对以上房颤发病机制开发的基于患者心房基质电活动情况以及个体化的心肌纤维化情况分析软件,用于帮助临床医师进行持续性房颤患者指导消融进行决策。早起的临床结果提示,使用辅助分析软件相比空白对照组,能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后复发率,进一步研究有待进行。

第二位演讲者是来自首尔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的Eue-keun Choi教授带来的「亚洲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策略」。他首先介绍了既往研究提示房颤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左右,在过去十年间,随着口服抗凝药的使用,因房颤所致的急诊就诊人数及脑卒中发病率逐渐下降。目前基于出血、卒中风险评分系统,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在房颤患者的广泛使用进一步降低了相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然而在亚洲人群中,抗凝药的使用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如NOAC在亚洲人群使用率依然较低、亚洲人群出血风险更高及在临床研究中亚洲人群所占比例较低等。此外,Choi 教授指出在进行NOAC处方时需要严格按照指南推荐剂量要求。在特殊人群中如低BMI、既往存在严重出血事件等,NOAC相比华法林均能显著降低出血及缺血风险。

第三位演讲者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黄伟剑教授带来的「房室结消融:哪里是心室起搏最佳位置」。他首先介绍房室结消融联合心室起搏能有效提高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心脏功能及临床症状,然而,目前在进行房室结消融后采用心室起搏、his起搏或左束支起博(LBBP)的起博方式尚无定论。随后他详细介绍了该团队近期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相比心室起博方式,LBBP拥有更窄的QRS时限和更好的心脏功能。此外也存在包括导线放置位置较局限、且无法穿过存在左束支阻滞的区域等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更有效及安全的起博方式。

第四位演讲者是来自南韩大学学院附属医院的Jong-li Choi教授带来的「心源性猝死与遗传性心律失常」。他首先介绍了在过去10年院外心源性猝死发病率逐年升高,其致死率与不同的地区及季节差异有关。他指出,近期该团队未发表的临床研究提示在院外猝死的人群中,约有44%的患者为室性心律失常(VA)原因所致,其中有67%患者得以生还;另有56%的院外猝死患者由非VA原因所致,其中只有约30%患者生还。他介绍在韩国院外猝死患者中,只有10%的病人进行了一级预防,而90%的患者进行了二级预防,提示院外猝死预防工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进行一二级预防时,choi教授指出进行早期疾病诊断和鉴别尤为重要,因此高通量、多序列的基因检测在进行一级预防尤为关键。

第五位演讲者是来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夏云龙教授带来的「心房颤动以外的心房心肌病」。他首先介绍了心房心肌病的病因学、临床表现、分型及病理生理机制等,强调了心肌的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及结构重构等原因不仅可以引起房颤,还能独立造成心房血栓形成,其预后主要依赖于心房心肌功能、异常电活动情况、心房纤维化及生物标志物等。他介绍了既往研究提示,非房颤造成的心房心肌病,如病窦综合征、房内传导阻滞等,能显著引起卒中发病率升高,而CHADSVASC评分能预测患者预后情况。最后他总结有关房颤外的心房心肌病相关研究尚且不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明确相关发病风险和机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