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2|功能评估,精益求精——心血管病影像论坛(12.15)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07 17:01:10
2022年12月1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之心血管病影像论坛正式召开,众多心血管影像大咖齐聚冠脉功能评价及心肌病无创影像专场,为广大医学同道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本次论坛从冠脉疾病和心肌病两个方向出发,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影像评价方法及临床应用情况,对不同影像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做了全面阐述。同时,各位专家还分享了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
本次会议邀请了一线众多心血管影像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教授担任主席,冠脉功能评价专场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田野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跃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郭应坤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吕秀章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组成了主席团并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佳胤教授和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李剑明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心肌病无创影像专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方唯一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饶莉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尹立雪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微微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陈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晓丽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小虎教授组成了主席团并主持了本次会议讨论。北京协和医院方理刚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王锡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方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逄坤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吴连明教授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睿教授担任讲者,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演讲。
赵世华教授在简短的开场致词后逐一介绍了各位心血管影像学专家,并表示各位专家长期奋战在影像诊断的一线,对于心血管影像诊疗有独到见解,必将为众位同道呈现出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盛宴。
钱菊英教授首先介绍了常见的冠脉评估方法,例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钱菊英教授表示,IVUS和OCT的出现,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是目前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并指导介入治疗的重要手段。钱菊英教授提到IVUS不仅可以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还可以将不同病变的性质在图像上反映出来,更可以看到病变是否合并斑块的破裂、血栓的形成。同时,IVUS可以对管腔的大小、病变的长度和斑块的负荷进行精确的测量,为介入治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指导医生优化介入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预后。OCT的优点是图像分辨率高,同时OCT结合人工智能可用于斑块负荷及性质的定量评价以及对斑块转归的评估。最后,钱菊英教授认为由腔内影像衍生的UFR/OFR技术,可以在评估冠脉病变形态学改变的同时提供功能学的信息,这对于指导介入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佳胤教授授课的主题是心脏CT功能学成像进展。张佳胤教授首先介绍了CT成像的发展史,包括CT硬件设备技术进展和心脏CTA技术进展,接下来张佳胤教授重点介绍了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PI)技术的应用与进展,提到了动态CT-MPI技术的定量参数,比如心肌血流量(MBF)可以评价心肌缺血,以及前门控CTA可以评价冠状动脉解剖和斑块特征等。同时,张佳胤教授亦关注到成像和诊断流程的改变以及CT-MPI的指导治疗策略。
已有研究显示,与CCTA指导的治疗策略相比,CT-MPI+CCTA指导的策略可减低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
李剑明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冠脉的核素功能评价进展。李剑明教授首先简单的介绍了心肌缺血的机制与类型,并着重以功能学参数为依据介绍了心肌缺血病因的分类,包括正常、梗阻性、非梗阻性、梗阻合并非梗阻冠心病参数的变化。随后李剑明教授从药物、设备、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及临床应用分享了他的心得,包括新的显像药物、单光子设备定量评估心肌血流、心脏专用碲锌镉晶体(CZT)-SPECT、基于MBF的相对血流储备(RFR)测量、人工智能核心脏病学、核素心肌血流储备(MFR)技术的优势和增益价值。李剑明教授认为核素MFR技术可以提高对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性冠心病的诊断效能,改善对心外膜冠心病的累及范围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改善多支血管的诊断和评估。同时李教授分享了多个CZT-SPECT心肌血流定量病例。
方理刚教授授课的题目聚焦于心肌病的超声诊断。方理刚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心肌病的分类,以及如何从形态和功能上初步判断心肌病的类型,并综合评估心肌病病因。方理刚教授结合影像学的优势,对多种不同类型心肌病的相对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进行了讲解。多模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心肌应变、T1 mapping及延迟强化技术等,可以对常见的心肌病及少见的心肌病进行诊断。方理刚教授还从超声医学的角度出发讲解了心肌致密化不全、Tako-Tsubo心肌病、心脏结节病等相关疾病的诊断方法。最后方理刚教授总结了心肌病诊断中超声医学的优势,提出了临床+影像+实验室的综合诊断策略。
王锡明教授讲课的题目是关于非粥样硬化性冠脉病变的CT评价。王教授从冠脉解剖异常的CT评价入手,内容涵盖起源、走行及终点的异常。王教授列举了上述相关的病例,并进行了逐一讲解。CT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冠脉解剖异常,是冠脉解剖异常诊断评估的重要方法。除解剖异常以外,其它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先天发育性或系统免疫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CCTA在冠脉疾病诊断和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一些CT征象可以帮助做出正确诊断,但有些疾病的诊断常常要结合临床病史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方纬教授展开关于核素显像在心肌病的临床应用的分享。方纬教授首先从形态学分类到病因学分类、从遗传水平和分子水平分别讲解心肌病的概述,随后从心肌功能损伤和心肌特异性病理两个方向介绍了核素显像在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教授列举了多个典型病例,多角度介绍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及心脏交感神经显像。同时分别介绍了心肌淀粉样变、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炎症不同药物显像的表现。方纬教授亦提出基于现有的核素心肌显像,未来应聚焦于特异性更高的分子探针的研发及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应用。
逄坤静教授从儿童心肌病超声定量诊断与评估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她的心得。逄教授首先提到了儿童心肌病分类,随后阐述儿童心肌病病因学,又从功能表型及结构表型介绍了儿童心肌病,涵盖心肌本身、机械、容量因素和离子通道等方面。同时,逄坤静教授展示了多个生动的病例,强调了超声对于儿童心肌病临床诊断的独特价值。最后,逄坤静教授认为儿童心肌病的治疗需要内科和外科的联合治疗。
吴连明教授分享了心脏磁共振(CMR)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心得。吴连明教授快速简洁的介绍了多种CMR成像序列以及各自的特点及应用优势,包括首过灌注、延迟强化等序列。随后,吴连明教授介绍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微循环阻塞(MVO)和继发心肌内出血(IMH)动态演变规律以及评估方法,认为诊断MVO、IMH应注意观察特定的序列,正确的识别MVO、IMH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李睿教授进行了以非缺血性心肌病的CMR评价为主题的讲座。首先李睿教授介绍了非缺血性心肌病诊疗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CMR的独特优势。非缺血性心肌病的CMR检查可以评估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改变,瓣膜异常、血流异常,心肌微循环改变以及心肌组织学改变。CMR的延迟强化技术可定量评估心肌纤维化的程度、范围。延迟强化也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独立于LVEF之外的危险预后因素,可以此对患者预后进行更好分层。最后,李睿教授总结认为CMR是“一站式”无创的检查方法,多种序列综合应用对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总结:这场特殊的线上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多方面展现了心血管多模态影像学的特色及独特价值,为各位同仁呈现了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众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更精彩的思想火花,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