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2|心力衰竭论坛2——心力衰竭交叉论坛(12.16)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08 10:19:42
2022年12月16日10点20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力衰竭论坛2,大咖聚首、精彩纷呈。该论坛围绕心力衰竭交叉学科热点话题和前沿进展展开,重点对右心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与未来、心源性休克评估及处理、以及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影像学评估等主题展开了精彩的演讲。
右心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
李新立教授结合其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最新进展,深入全面地讲述了右心衰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标准与治疗进展。在右心衰竭评估中,他强调了右心导管、心脏磁共振、心肺运动试验等有创和无创检查在心功能评估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在病因诊断及治疗中,肺动脉高压是右心衰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棘手,李教授介绍了该领域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肺动脉去神经术、机械循环支持等,并分享了他们自己的团队在中医药对于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从基础到临床系列研究的思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与未来
严激教授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发展简史出发,讲述了CRT近年来的技术发展,疗效观察,并介绍了2021年ESC指南对CRT 适应证的更新要点和2021年中国专家共识的推荐。严教授指出,传统CRT疗效确切,在此基础上,左室四级导线、左室多位点起博(MPP)、Adaptive CRT等新技的推广进一步提升了CRT反应率。希浦系统起搏符合生理性起搏需求,其可行性及对心室同步性的改善已在许多非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验证;作为CRT的备选方案,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其长期安全性及疗效。
心源性休克评估及处理
心源性休克是临床上的危重症,预后多不良。姜馨教授对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分期、治疗等进行了介绍,她强调心源性休克救治的核心是早期识别、诊断和处理。在针对病因治疗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重要的病因,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心源性休克的救治包括容量管理、正性肌力药、血管收缩药和机械辅助装置等。姜教授指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关键,维持内环境稳定是休克好转的基础,重点是要保护好重要器官的功能。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影像学表现
周建中教授结合病例,围绕几种临床常见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详细讲解了它们的病因、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以及这几种疾病的相互演变,尤其重点强调了其影像学鉴别要点,包括在平扫密度(与血液比较)、单腔/双腔、有无内膜片、有无钙化内膜移位、周围有无血肿包围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总结
王祖禄教授在总结中谈到,本场心力衰竭交叉论坛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既有讲者非常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分享,又紧贴前沿带来了领域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高质量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思考和启发,讨论环节大家的交流也非常热烈充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