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2| 数据与智慧医疗应用 共促心血管医学发展——信息化学组•心血管信息化论坛(12.17)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09 16:01:39
(通讯员:薛亚军 刘海伟)今年,喜迎党的二十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在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的领导下,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贯彻“十四五”规划,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围绕“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公益科普”三条主线,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等心血管科研平台建设,信息化学组在组长张萍教授的带领下,完成大量人工智能科技研发和学术推广工作。医学信息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对心血管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发展,并深刻影响未来医疗模式。2022年12月17日14:00-17:30时,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之心血管信息化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召开。今年的心血管信息化论坛,设立了“心血管疾病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论坛”和“智慧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两个分论坛。邀请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并参与讨论。
首先开启的是“心血管疾病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论坛,我们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北京天坛医院金泽宁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庞文跃教授,北京医院刘兵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何榕教授等担任论坛主持。同时邀请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海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卫教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圣荣博士等多位国内心血管界及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专家担任讲者。围绕《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主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区域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介绍》《心电图数据在心衰病情判断中的作用》,《人工智能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考虑》《移动医疗技术助力主动健康创新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
韩雅玲院士作为信息化学组分管领导,亲临现场,并在讨论中谈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血管信息化必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家发改委也已经批准医疗信息健康平台的总体设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响应国家号召,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搭建心血管信息化平台,推动中国心血管医疗质量持续改善和心血管领域的科技创新。”
韩雅玲院士现场发言
张萍教授团队的薛亚军教授率先进行“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主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主题发言,张萍教授团队从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讲起,谈到了智能穿戴设备主要有头戴式,上肢类和躯干类穿戴设备三种主要形态,详细介绍了智能穿戴的功能和作用原理,尤其是PPG信号采集原理的应用,使得智能穿戴的获得了众多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心律失常,房颤以及血压测量方面,准确性满足ISO标准。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主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方面,特别是在心血管领域还有很多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将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接下来,刘海伟教授进行了“区域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介绍”,就国家心血管专病中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规划和任务展开讨论,结合辽宁省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借助先进的医疗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各单位胸痛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提升,并可以服务及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希望全国更多的医疗机构可借鉴辽宁省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积极参与到区域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中。
杜昕教授介绍了“心电图数据在心衰病情判断中的作用”,杜昕教授结合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并与心力衰竭患者大数据结合,对心力衰竭风险进行早期诊断,比如出现快速房颤、或房颤室率增快,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ST-T缺血性改变,QRS波群低电压,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伴劳损,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以及QRS碎裂电位等,表明心脏室壁运动较弱,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心排出量减少,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等。提高对心力衰竭病情判断,可以协助医生的早期识别风险,提高诊断能力。
李卫教授团队赵延延博士分享了“人工智能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考虑”,人工智能(AI)临床试验设计需要基于软件的预期用途(辅助决策、辅助筛查、识别、诊断、治疗等-非辅助决策)、使用场景和核心功能(前处理、流程优化、常规后处理)进行试验设计,确定观察指标、样本量估计、入排标准、随访以及实施机构等要求,来验证软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剖析,并结合阜外医院的研究实例进行说明。 证实了AI技术具有现实的实用性,但是人工智能并不是神奇的灵丹妙药,它不会使临床试验的成功率在一夜之间飙升。重塑临床试验设计和使用AI技术都是急需的药物开发周期大修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华为终端BG运动健康研究工程师圣荣博士带来了“Huawei Research助力主动健康研究创新”,详细介绍了HUAWEI Research是一个帮助合作伙伴高效开展创新研究的平台,开放研究APP框架、华为智能终端多种传感器能力,可以让研究人员轻松招募数量众多的参与者、获取高价值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同时开放大数据AI分析能力,帮助研究人员提升研究效率,快速孵化创新应用和解决方案。
众多业内大咖齐聚一堂,论坛以信息化技术为主线,重点讨论心血管病在大数据时代的应用与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心血管信息化必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后进行“智慧医疗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论坛。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牛楠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蒋捷教授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申晓彧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薛亚军教授等担任论坛主持。同时邀请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卞士柱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王亚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李舟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昱熙教授,上海乐普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程冰晖教授等多位国内心血管界权威专家及智能技术领域专家担任讲者。围绕《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原低氧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及其危险因素防控研究》《机器学习辅助下CTA智能分析对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评估作用分析》《自供电医疗器件与电刺激治疗》《心血管疾病数字疗法实践与进展》《人工智能心电辅助决策系统在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建设中的应用》等话题展开讨论。
首先,卞士柱教授介绍了“基于大数据背景的高原低氧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及其危险因素防控研究”,结合他们团队近些年来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及其危险因素防控的数据连续分析,世界上约有8,000万人口居住于高原,大多位于东非、中亚和南美地区。而心血管病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疾病,探索和关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心血管系统的发病机制及其相关治疗尤为重要。对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心血管的患病率、发生机制及其相关治疗等进行综述。
王亚斌教授进行了专题讲座,“机器学习辅助下CTA智能分析对老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评估作用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需求的提升,设备运转潜力、放射科医生及对冠心病CT诊断的效能直接影响着广大医疗机构对开展冠心病体检筛查的动力与效力,如何释放医生资源,开发设备潜力,更好地为广大老年人群患者服务,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可解决此问题。冠脉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等,基于冠状动脉CCTA及CTFFR等影像数据,将应用AI深度学习血管分割提取、斑块和狭窄检出等技术,自动进行影像后处理重建并自动准确的检测管腔内的狭窄,病变性质等情况,供临床诊断使用。
随后,李舟教授阐述了“自供电医疗器件与电刺激治疗”专题。电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调控电活动就可以改变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兴奋和抑制状态,从而实现疾病的治疗。纳米发电机是一种可将低频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新型能源转换器件,并且因为器件结构多样、可柔性化、可纺织、可选择的材料多种多样、输出电压高等优点,通过纳米发电机将人体运动的机械能高效的转换为电能并给电刺激器件和生物传感器供电,构建自供能的电子医疗器件和医疗传感器,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比如利用心跳发电,可驱动心脏起搏器长期工作,构建了能与人体共生的心脏起搏器,并首次在大动物实验中完成了提升心率和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围绕自供能电子医疗器件和电刺激治疗,具有转化为临床使用的电子医疗器件和医疗传感器的重要潜力。
接下来,李昱熙教授针对“人心血管疾病数字疗法实践与进展” 进行了专题报告,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过程中的新型现代化医疗方式,是公共健康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随着物联网、5G通讯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医疗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能。在临床实际中,数字医疗的应用使得患者依从性、治疗疗效和管理规范率大大提升,在丰富医学信息内涵和容量的基础上降低医疗成本。但目前我国数字健康发展仍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例如行业标准有待建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商业模式有待明确,技术壁垒有待突破。
最后,程冰晖教授就“人工智能心电辅助决策系统在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专题报告,就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规划和任务展开讨论,上海乐普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助力CDQI通过先进的医疗信息技术手段,如“自然语言处理”等,从现有的医疗“数据仓库”中抓取有效数据,实现多源异构医疗数据智能融合,帮助各单位加强数据的管理和质量提升,服务和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建立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打遭国际一流的心血管数据平台。
本届心血管信息化论坛,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当下人工智能及信息化技术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主流和发展方向,将AI与临床医生的思维相融合,不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准确性,同时促进心血管领域医疗效率和诊疗水平向标准化、智能化、移动化方向发展。AI技术前景广阔,将会改变未来医疗实践的方式,所有医学相关人士,尤其是心血管病医生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迎接AI时代的到来。
最后,张萍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信息化学组,向所有积极参与讨论的各位专家学者、医学同道,表示真诚的感谢!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信息化技术及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我国心血管健康事业快速发展!
参与本次论坛的部分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