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2 |心脏康复论坛(12.18)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09 16:24:47 

2022年12月17日14时,CSC 2022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脏康复论坛如期召开。论坛秉承规范、创新、引领和提高的理念,注重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康全链条管理中的作用,探讨心脏康复理论与临床实践最新进展,提出心脏康复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旨在减少疾病复发与进展,提高人群生存质量及改善预后。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为论坛开场致辞。韩院士对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在2021-2022年全国疫情防控下仍积极开展工作、相继发布心脏康复相关专家共识推进国内心脏康复的规范化开展表示肯定,并热烈祝贺学组再次获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模范学组称号,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在学会和学组的带领下,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治康一体化建设,引领心脏康复工作不断创新与提高。

参加论坛1的讲者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学组组长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论坛由学组组长杨新春教授、副组长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边惠萍教授、副组长郑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凌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于海初教授主持。

 

胡大一教授首先进行专题发言“心脏中心升级版的思考与建议”。胡教授回顾其创建心脏中心的历程,把早期的心内+心外的心脏中心比作1.0版本,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内外科协调平衡发展的模式。如今我们要升级到2.0版本,继续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突破各方面局限,心脏康复示范中心新技术要向全国开放,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康一体化新中心。

 

杨新春教授做“如何提高心脏康复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报告。杨教授回顾了国际及国内心脏康复发展历史,结合我国目前心血管疾病发病趋势和心脏康复现状,提出解决心脏康复认知度少、参与度低、依从性差的问题,要积极改善患者参与的各方因素,做到宣教广泛化、疾病管理连续化、康复实践可及性、医患双方主动性,从而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落实系统性健康管理,使患者最大化获益。

 

孟晓萍教授分享了“中国心脏康复的十年实践与未来发展”。孟教授回顾了我国心康发展历程,尤其是近10年其自身参与的心脏康复实践,推广标准化建设,看到国内由6家心脏康复中心到如今306家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CDQI认证)和1000余家心脏康复建设中心,多省市已建立心康联盟,点面辐射入基层、进家庭,未来发展要建立多元化平台,人文全程管理,实现治疗是康复的初始,康复是治疗的延续的终极目标。

 

 

张剑教授介绍了“心肌缺血的无创检测方法综述”。张剑教授清晰梳理了心肌缺血患者临床常用的无创功能检测方法,包括6分钟步行试验、心电图平板试

验及心肺运动试验,包括各种无创检测方法指征、禁忌证、操作流程、结果解读等,指明临床灵活选用客观、定量、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有效指导各种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复评估,并在运动处方制定、康复效果评价、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加论坛2的讲者有学组副组长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沈玉芹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磊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康复科主任江巍教授。论坛由学组副组长边惠萍教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王东伟教授、学组秘书北京朝阳医院杨曦艳教授主持。

 

 

范志清教授根据本中心近年来的心脏康复临床实践,介绍了“稳定缺血性心脏病康复评估与分类管理”的新理念新进展。通过心肺运动试验、运动负荷心脏超声以及CT-FFR等措施评估其心肌缺血程度、心肺功能储备、冠脉储备、运动耐量、心肌室壁运动、心肌应变率变化以及心率血压变异反应等,精准评价不同运动负荷强度下目标区域心肌血流灌注和恢复情况。根据危险分层实施分类管理,从而制定精准个体化诊疗方案,并通过分享精彩临床案例展现如何更好地实现心脏康复临床获益。

         

沈玉芹教授介绍了其“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基层适宜技术探索”。其所在单位建立心脏康复研究所合作基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下级转诊网络管理系统,使慢性心衰患者医院-社区-家庭同质化运动康复体系闭环管理,增加患者康复便捷性、参与度、依从性,值得各地方单位借鉴,利于真正把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执行性落实到位。

 

王磊教授做“从运动训练的机制谈运动处方的制定”。王磊教授结合其既往于国外研学运动训练对机体产生作用的机制及近些年在国内进行患者运动康复训练的经验,阐述康复运动训练对心肌细胞、血管、自主神经、骨骼肌的有益机制,针对性、科学的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对患者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均有价值。

江巍教授做了“心衰患者HIIT方案选择”的讲座。江教授列举近些年国际国内关于心衰运动康复的共识及指南,对比MICT和HIIT,详细讲述了各种HIIT训练方案,并分享自己心康团队探索心衰患者HIIT训练的实践,可以安全的提升患者的心肺适能。给广大心康从业者经验借鉴,助力同道共同拓展心衰患者运动训练的多样性、可行性。

12月18日上午继续心脏康复论坛。参加论坛3的讲者有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兰教授,湖南湘雅医院刘遂心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曹鹏宇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郭琪教授。论坛由学组副组长郑州大学第一医院李凌教授,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张子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马晶教授主持。

 

 

 

郭兰教授做“基于心肺功能评估的耐力训练运动处方制定”讲座。郭兰教授在报告中针对高危心脏病患者,强调康复前一定要充分、正确评估心肺功能,使制定运动处方有依据、效果评估有目的。并比较了中强度持续耐力训练及高强度间歇训练,给予高危患者训练方式建议,细致有可操作性。

 

刘遂心教授做“以运动为基础的湘雅社区和家庭心脏康复程序的探索”的讲座。刘教授就既往传统36次院内康复完成率低的状况,摸索不同院内康复次数做临床对照研究,配以湘雅弹力带操、复健操等特色运动形式,从医院到社区到家庭链条式管理,可使患者获得确切的临床获益。是促进社区和居家心脏康复广泛开展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曹鹏宇教授介绍了“从心肺运动负荷试验的通气阈值看糖脂代谢紊乱”。曹教授指出心肺运动负荷试验宏观可以评估心肺适能,微观可以评估运动中肌肉线粒体功能、细胞血液酸碱代谢、糖脂代谢反应。针对心脏病缺血和非缺血心肌的糖脂代谢、能量代谢有差异,制定运动处于要精准评估通气阈及控制强度,避免强度过高对心肌造成糖脂及能量代谢不良影响。

 

郭琪教授介绍了“肌少症的评估与康复训练在心脏康复临床中的意义”的讲座。结合目前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膳食及运动不合理,老人普遍存在肌少症,尤其心脏病患者存在肌少症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郭教授在肌少症的诊断、评估、运动治疗方面做了很多临床实践和研究,取得很多科研成果和良好的临床效果。经过科学评估,针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握力、呼吸肌、骨骼肌加强抗阻训练、增加肌肉质量及力量,进行肌力的康复训练在心脏康复和改善患者整体预后起着重要及不可或缺的作用。

 

论坛4讲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丁荣晶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健教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王珺楠教授。主持人为学组副组长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辽宁金秋医院刘培良教授,北京朝阳医院赵文淑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姜冬梅教授。

 

丁荣晶教授介绍了“运动治疗对心衰左室重构的价值和策略”。丁教授从一个临床病例入手,回顾了心室重构的定义,目前改善重构的方法包括传统药物、介入、器械,及目前需要加强的运动疗法。列举研究文献及指南共识,展示不同的运动强度对心梗后室壁厚度、心脏大小、心功能的影响,推荐精准确定无氧阈,适宜强度运动训练可安全、有效改善心室重构及功能,避免过犹不及。

李真教授在“运动心肺试验在冠心病诊治及全程管理中的价值”讲座中指出从患者的病情评估明确其危险分层,再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适合患者个体化方案及规避康复中的风险,给患者带来安全及最大获益。

 

吴健教授做“重症心脏康复进展和临床实践”的讲座。吴教授结合ICU重症患者急性期诊治过程,介绍了康复如何早期介入和实施,建议按照优化策略,早期严谨评估、个体化方案,全程监控规范操作,重症心脏康复是完全可以实现,给患者雪中送炭,助力早日康复。

 

王珺楠教授介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治疗”。王教授首先解读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最新指南,对心衰概念的更新、康复理念的更新、流程及处方的完善升级做了阐述。强调慢性心衰患者正确评估,把握运动安全性的原则,进行适宜的运动康复。

 

此次心脏康复论坛,突出展示了心脏康复的临床获益和重要性,学术内容涵盖心脏康复理论与实践进展、中国特色心脏康复中心标准化建设,从经典的运动康复基础理论到临床病例实践分享,从院内重症康复治疗到门诊早期康复及居家康复治疗,重点展现了心脏康复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及质量控制,以及稳定缺血性心脏病康复评估与分类管理的新理念新进展,并围绕国内外心脏康复中的最新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旨在提高专业水平,分享先进技术与经验,为广大同道呈现出一场内容新颖、丰富务实、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