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
>学术中心>学术交流

CSC2022|精准心血管病论坛(12.17)报道

发布时间:2023-01-09 18:04:07 

 

2022年12月17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2022年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年会之精准心血管病学论坛圆满召开,此次论坛聚焦于心血管病精准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临床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碰撞,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精彩纷呈。

本次论坛邀请众多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心血管领域的专家,上半场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刘念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邓春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楠楠教授组成的嘉宾团队担任论坛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安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建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宋雷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孙雅逊教授担任讲者。下半场由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唐恺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钟敬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运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刘金秋教授组成的嘉宾团队担任论坛主持。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曾春雨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方全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林教授担任讲者。

董建增教授首先在论坛进行“心肌病分子诊断挑战与机遇”专题发言,介绍了不同心肌病常见致病基因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复杂关系,然后简述了心肌病分子诊断技术,着重指出评估VUS的临床意义,强调了表型评估的重要性。最后系统讲述了心肌病分子诊断意义,包括早期危险因素的控制、猝死及血栓危险分层、生物治疗、遗传阻断、机制研究和开发治疗手段,使听众受益良多。

宋雷教授在此次会议主要讲授了“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定义、特点及主要不良预后,随后进一步阐述了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分层的现状及不足,国际现有的SCD危险分层在中国人群预测效能不理想,故急需建立国人自己的预测模型。紧接着,宋雷教授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猝死相关危险因素(遗传因素、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结构改变等),着重讲述了心肌纤维化、结构性右心室受累与肥厚型心肌病预后不良风险增加有关,让我们认识到从精准医学角度来综合评估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重要性。

孙雅逊教授针对“肥厚型心肌病的现代认识”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及病因,提出精准医学和基因检测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重要性。随后进一步阐述了多方面评估肥厚型心肌病猝死风险的必要性及ICD植入的综合考虑。紧接着,孙雅逊教授分享了减轻肥厚型心肌病流出道梗阻和心衰的治疗经验和前沿进展,同时介绍了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的更新,提出在临床应用方面目前仍需更多的证据。

曾春雨教授在本次论坛进行专题发言“高血压的精准化治疗”。首先就中国高血压精准化治疗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强调高血压病因筛查,同时给出了高血压精准诊治流程。随后阐述了精准医学支撑体系,进而从单基因高血压疾病入手,着重讲述了基因诊断和药物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学遗传阻断。最后提出了新的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通过比较传统医疗模式和精准医疗模式,充分肯定了高血压精准化治疗是对人、病、药深度认识的高水平医疗!

方全教授针对“心脏性猝死常见原因分析及预防”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不同心脏猝死病因的流行病学特点,随后基于2022年ESC指南阐述了无心脏病史、以室性心律失常为第一表现的5种情形及评估建议,紧接着介绍了有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及特殊人群心脏性猝死的诊断评估和危险分层。最后,方全教授总结了预防心脏性猝死的要点,包括基因检测、CMR、激发试验、一级亲属筛查、家族史以及原发性心电疾病。

李建平教授在本次论坛进行专题发言“精准防控,推动心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首先就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致病链进行探讨,随后介绍了叶酸疗法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循证证据,主要着重于CSPPT研究,紧接着提出叶酸治疗需要精准剂量。最后,李教授总结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现象,通过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精准防控,使中国心脑血管事件拐点早日到来。

吴林教授聚焦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精准应用”。首先提出基于病因及基因型的药物治疗,随后介绍了ICD治疗SCD的适应症,紧接着阐述了遗传性心律失常猝死的机制、预防和治疗,着重于LQTS的不同分型的病因、诱发因素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不同,进而提出了基因型指导的精准治疗及未来发展方向。最后,吴教授总结了要正确认识遗传性心律失常,早期精准诊断、避免漏诊,预防诱发因素,依据病因诊断、危险分层以及基因型来精准综合治疗。

此次的精准心血管病学论坛紧抓前沿和热点,结合临床和基础,广泛而又深入地展示了心血管病精准治疗领域的新进展,为与会的各位同道开拓视野、提供灵感。感谢论坛讲者的精彩演讲,感谢资深专家的点评讨论,感谢诸位同道的积极参与,本次会议圆满成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