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工作动态

CSC2023|心律失常论坛——心律失常防治前沿进展论坛(11.3)报道

发布时间:2023-11-30 10:45:19 

心律失常论坛-心律失常防治前沿进展论坛于2023年11月3日09:00-10:30正式拉开帷幕。该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论坛由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郭继鸿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杨新春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刘启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李毅刚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曾秋棠教授共同主持。出席论坛的讲者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刘少稳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江洪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张萍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马长生教授分享了《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他表示此指南较原共识更规范。该指南除强调了房颤合并心衰与卒中外,更加关注房颤与痴呆的关系。该指南重新定义了永久性房颤,并进行量化;更改房颤筛查的指南推荐级别;强调了筛查房颤并不能降低卒中/栓塞风险;门诊筛查未增加老年房颤检出率;将CHA2DS2-VASc卒中评分更改为CHA2DS2-VASc-60(A2更改为65岁);强调在房颤人群中NOAC获益大于VKA;更新了房颤合并冠心病的用药推荐;重新定义了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指南推荐。总体而言,该指南的更新对临床房颤的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刘少稳教授分享了《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即使在遵循目前指南推荐治疗的情况下,房颤患者每年发生卒中、ACS、心衰和心血管死亡的事件率约为5%,35%-50%的合理抗凝房颤患者5年内死亡或需住院治疗。刘少稳教授通过讲解EAST-AFNET 4研究阐述了房颤患者早期节律控制及抗凝对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性。通过该研究,刘教授指出3点值得广大心血管同道可学习借鉴的方面:1.深入理解某一心律失常疾病的危害、以及现有治疗策略的不足和问题;2.设计合理、执行和随访等流程质量高、贴近临床的临床研究;3.临床研究的产出大,对临床帮助大!并提出有待研究的新问题。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江洪教授分享了《PAF治疗房颤:目前的进展》,他讲解了脉冲导管消融的机制与特征;脉冲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脉冲导管消融的临床相关研究;脉冲导管消融的未来展望。脉冲消融是脉冲电场能量通过瞬间放电,在靶组织细胞膜上形成组织电穿孔,造成细胞凋亡,是一种心肌细胞的选择性损伤。江教授指出在动物实验中脉冲导管消融后起搏阈值改变,电图振幅降低;PAF能有效隔离SVC,在不造成膈肌麻痹的情况下,可实现SVC的跨膜组织损伤。

江洪教授介绍了脉冲导管消融的临床进展-FaraPulse1研究、FaraPulse2研究、FaraPulse3研究、PulseSeclect研究。最后,江教授展望了脉冲导管消融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张萍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治中的进展》。首先,张教授讲解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定义及按照学习模型的分类。在心律失常领域中,心电贴片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自动诊断心律失常,并指出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心律失常准确性超人类。

此外,张萍教授讲解了Apple Watch与HUAWEI Watch在筛查房颤中的应用,并指出相较于诊断房颤,利用窦性心电图预测新发房颤或许更为重要。香港团队利用Canon 50D拍摄面部视频来识别房颤。人工智能除了在识别及预测房颤中的应用,张教授还讲解了AI在房颤手术中的应用-肺静脉CT预测房颤驱动灶位置;增强MRI预测射频消融靶区域;腔内ECG识别房颤的电生理模式;利用房颤患者左心耳形状预测卒中风险。除在临床中的应用,AI在药物研发中的化学结构当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她指出人工智能可利用药物分子结构预测TdP风险,此结果是令人兴奋的,可减少大量的药物前期投入成本。总之,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是非常广大的且值得探讨与挖掘。

总结:此次心律失常论坛为参会的专家同道搭建了高层次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场线上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展现了临床研究的现况和已有成果,多方面探讨了临床研究的发展和前景,各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了精彩的思想火花,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