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3|跟进指南,优化管理——心律失常论坛4(11.03)报道
发布时间:2023-11-30 11:13:47
2023年11月3日,CSC202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律失常论坛4顺利召开,论坛以起搏治疗的最近研究进展为主题,系统讲解了近年新兴的生理性起搏的手术策略和围术期管理要点,结合更新的指南和临床试验结果,从而加深了对起搏治疗的认识程度。参加论坛4的讲者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李学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樊晓寒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兴斌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黄伟剑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李若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朱文青教授。本场论坛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梁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王炎教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树龙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陈琦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石瑞正教授进行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李学斌教授团队的段江波教授做“起搏器围术期并发症管理”讲座,指出随着心脏起搏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起搏手术例数和经验不断积累,但不可避免的仍出现一定比例的并发症。起搏器安置术后的血肿和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术中止血不佳、组织损伤严重、伤口处理不当等均为引发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电极脱位、电池过早耗竭、起搏器综合征等也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在临床中进行心脏起搏治疗,对于心脏起搏并发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仍应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樊晓寒教授做“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脏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讲座,引用最新临床研究证据,综述了心衰患者的起搏治疗选择策略,比较了传统双室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的优劣。左束支起搏在生理上更具优势,尤其对部分双室起搏没有反应的患者效果更佳,这也为联合左束支起搏和双室起搏的治疗提供了基础。但应根据EF值、ECG形态和左束支阻滞的类型等因素选择器械治疗,综合评估才能让患者最大受益。
上海市胸科医院的李若谷教授做“希浦系统起搏的并发症及预防”讲座,总结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并发症的成因和治疗策略,包括右束支损伤、室间隔穿孔、室间隔血肿、冠脉损伤、起搏电极头端缠绕、和QT间期延长等并发症。李教授强调尽管希浦系统起搏的总体发生率较低,仍然需要严格的临床管理和正确的操作技巧,操作轻柔,避免大幅度扭转鞘管,保持导线头端在鞘内操作等都能帮助减少并发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朱文青教授做“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出血的管理”讲座,在最新指南推荐中,对于有口服抗凝适应证的患者,在所有符合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指征的情况下,应启动NOAC治疗,且NOAC优于维生素K拮抗剂。尽管NOAC的出血风险较华法林显著降低,但仍不应忽视出血风险的评估和大出血事件的管理。在发生大出血时,应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并应用相应拮抗剂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兴斌教授做“无导线起搏的临床适应症”讲座,传统起搏器仍面临着囊袋和导线的弱点,而近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无导线起搏系统应用安全有效。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消除了囊袋及导线相关并发症,消除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临床研究表明无导线起搏的中长期安全性显著优于传统起搏器。而在临床实践中应针对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充分告知潜在的获益与风险,医患共同决策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