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工作动态

CSC2023|心血管创新与转化论坛(11.3)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30 13:04:25 

2023年11月3日,CSC心血管创新与转化论坛于湖北武汉召开。本次论坛共分为四个分论坛,由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于波教授和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孔祥清教授作为论坛主席,各位心血管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心血管病的方法突破和技术创新为心血管的创新与转化领域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参加论坛1的讲者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于波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孔祥清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的荆全民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黄晶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叶绍东教授

于波教授做“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心”未来——探究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讲座。于波教授向我们系统介绍了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概念和危险因素,并指出未来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方向需要多学科联合参与,为我们今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勾勒出宏大的蓝图。

孔祥清教授做了“传入神经与高血压”的专题讲座。孔祥清教授将高血压的治疗聚焦在传入神经领域,指出肾周脂肪可以作为传入神经的外周扳机点,参与病理性血压调控。并从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多年以来在肾周脂肪领域取得的工作进展,为我们今后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荆全民教授做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专题发言。荆全民教授向我们系统梳理了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阐明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总结了相关的治疗策略。


黄晶教授做了“去肾交感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专题讲座。黄晶教授总结了目前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理论进展、技术进展和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进展等。


叶绍东教授做了“shockwave治疗复杂冠脉钙化病变”的专题讲座。叶绍东教授介绍了冠脉内冲击波球囊对冠脉钙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并分享了自己在复杂冠脉钙化疾病中使用振波球囊治疗的经验。


论坛2的讲者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达新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崔畅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李妍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刘长福教授


李悦教授做了“基于影像学冠状动脉功能学研究进展”专题讲座,李悦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冠脉功能学的研究进展,他指出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可视化可用于未来指导复杂冠脉病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周达新教授做了“三尖瓣反流治疗器械的思考”专题讲座。周达新教授系统介绍了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因、预后、各种介入器械的使用和适用人群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


崔畅教授做了“干预星状神经节治疗室速电风暴:临床与转化研究进展”专题讲座。崔畅教授介绍了星状神经节治疗室速电风暴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享了自己中心在治疗复杂室速电风暴中的案例。


李妍教授分享了“中国原创冲击波球囊临床研究:CALCI-CRACK研究结果及案例”。


刘长福教授做了“TAVR相关传导阻滞术前影像分析及国产软件研发”专题讲座。刘长福教授向我们阐述了TAVR相关传导阻滞术前影像分析,并系统介绍了TAVR领域影像分析软件的研发进程。


论坛3的讲者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沈雳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史倞教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张毅教授、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郭江林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陈连民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周伟宾教授


沈雳教授做了“范血管介入机器人的现状展望”专题讲座,向我们介绍了当前血管介入机器人的现状和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在范血管介入机器人领域的临床前研究。指出血管介入机器人相比于传统的介入手术时间更短,对医生的暴露时间更少,同时还能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沈雳教授还指出血管介入机器人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需要投入更多的工作促进其发展。


史倞教授做了“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专题讲座,史倞教授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当前治疗的难点:早期诊断和识别能力不足、危重症多,危险因素控制预防工作欠缺。向我们系统内介绍了基因治疗在遗产性心血管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等疾病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张毅教授做了“北上海心血管研究—从研究到转化”的专题讲座,向我们介绍了北上海心血管研究的发展历程,创新性的提出了心血管疾病的1.5级预防,建立了早期器官损害的干预模型。未来张毅教授团队还将向心血管数字化1级预防努力,提出了实现心血管疾病1级预防的愿景。

郭江林教授做了“数智化慢病管理,助力高血压防控、实践及获益”专题讲座,郭江林教授以高血压为例介绍从慢病管理的发展和数智化慢病管理项目,向我们系统介绍了数智管理在高血压预防、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的一体化过程。


陈连民教授做了“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专题讲座。陈连民教授基于队列研究探索了肠道微生物变化与宿主表型的关系。他指出肠道微生物和饮食的变化比遗传因素对机体代谢谱的影响更为重要。他还指出开发了肠道菌群可作为个体身份识别的高精度,在未来心血管疾病的精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周伟宾教授做了“VEGF-A/VEGFR2 Y949激活导致的血管过度渗漏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及潜在干预研究”专题讲座。周伟宾教授展示了团队在肺动脉高压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阐明了VEGF-A/VEGFR2 Y949激活对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并阐明其机制。 


论坛4的讲者有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的董鹏教授、佛山复兴禅城医院的彭宇程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顾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邓辉胜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的刘芃教授


董鹏教授做了“从胸痛中心发展谈国产ECMO的应用与发展”,董鹏教授向我们分享了胸痛中心ECMO国产化的发展进程和应用案例。


彭宇程教授做了“中国医械创新的从改良到原创”专题讲座。彭宇程教授向我们展示了自主改良和原创的支架技术,提出临床医生在医疗器械研发、改良和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优势,临床医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顾凯教授做了“S-ICD与CIED能否共存”专题讲座。顾凯教授结合了既往报道的系列病例和初步观察,分析了皮下ICD与CIED共存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安全性,并结合所在团队的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最后,刘芃教授做了“如何提高Micra AV的同步率”的报告。首先,刘芃教授和大家分享了Micra AV通过心室的无导线起搏实现房室同步的原理;同时,还指出,Micra AV的同步率还有待提升;最后,刘教授结合了既往的临床研究和自身的临床观察,给出了提高同步率的方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