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3 |心力衰竭论坛5~6(11.4)侧记
发布时间:2023-11-30 14:30:50
在心力衰竭论坛的第五节,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贵松教授、西藏拉萨市人民医院次仁仲噶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瑶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孙健教授共同担任主持。
右心衰竭诊疗策略
江苏省人民医院 李新立
李新立教授从右室功能障碍的解剖、生理、细胞及分子机制,到右室功能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血流动力学评估、心肺功能评估,深入浅出,重点讲述了右心衰竭的综合管理和病因治疗。右心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肺动脉高压(PAH)、右室心肌梗死、肺栓塞、脓毒血症和先心病,其中尤以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最为棘手。教授详细讲述了右心功能和肺动脉高压的关系,右心功能是肺动脉高压不良预后的更为敏感的因子,肺动脉高压是右心衰竭的重要病因,因此右心重塑是PAH靶向药物的重要评估指标。此外,教授还介绍了PAH的手术治疗,并详细叙述了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教授从病例出发讲授了一类特殊的情况——纤维纵隔炎导致肺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最后,教授简单介绍了瓣膜性病变的手术管理和手术指征,以及中药在肺高压右心衰竭中的价值,提出了联合治疗的可能性。
进展期心力衰竭诊治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张宇辉
张宇辉教授详细讲述了进展性心力衰竭的定义、流行病学、预后、评估、治疗和管理。心力衰竭的定义和分期主要依据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发表的共识报告,而进展性心力衰竭则依据INTERMACS分级分为7个等级。进展性心力衰竭的不良预后主要与GDMT不耐受密切相关,而作为心衰预后重要评估指标的LVEF,研究发现,不同LVEF的晚期心力衰竭的生存率并无显著差异性,而晚期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大幅度上升,这提示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评估方面,主要是晚期心力衰竭的标志-I NEED HELP,具体包括静脉给予正性肌力药(Inotropic)、NYHA心功能分级、终末(End-stage)器官功能衰竭、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除颤器电击除颤(Defibrillation)、住院治疗(Hospitalized)、水肿(Edema)/利尿剂、低血压(Low blood pressure)、预后(Prognostic)的药物无法耐受指南导向药物治疗(GDMT)。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显示,感染、过劳/应激及缺血是心衰恶化的主要诱因。最后,教授详细从4个方面介绍了进展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和管理,包括容量管理、血液动力学管理、心原性休克的治疗和合并症管理,并着重强调了进展性心衰患者的转诊黄金窗口期。
心力衰竭的电解质管理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艾力曼·马合木提
首先,艾力曼·马合木提教授提出,心衰患者病情复杂,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合并症和药物等因素,相比于健康人群,更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其机制主要包括摄入不足和吸收障碍、丢失过多和排泄障碍以及重新分布三个方面。之后,教授介绍了五种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钠血症和低镁血症,主要从定义、心衰和各种电解质紊乱之间的相互影响、诊断依据、治疗和管理四个方面对各类电解质紊乱进行了详细的讲授。最后,教授着重强调了电解质紊乱与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加重心衰病情,影响心衰患者的药物治疗,增加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因此需要尽早识别和纠正。此外,在治疗心衰患者时,需综合考虑,以减少医源性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冠脉微循环障碍与心力衰竭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宋春莉
宋春莉教授聚焦于冠脉微血管病变,讲述了冠脉微血管障碍的起源和发病机制。既往的观察性临床研究发现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病率高,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发病率约为45%-60%。目前尚无直接在人体中观察微血管的方法,现有技术通过测定心肌血流量、冠状动脉循环血流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来反映冠脉微血管功能,其中冠脉血流储备CFR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后,教授介绍了冠脉微血管病变(CMVD)的定义、病理生理和6种常见病因,即PCI术后、非阻塞性冠心病、女性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微血管型心绞痛,重点讲述了这6种疾病类型与CMVD的密切关系和临床管理。最后,教授还详细讲述了冠脉微循环障碍和心力衰竭的相互作用,强调了微循环障碍在心衰患者中的高发生率以及微循环障碍与不良预后的关系。因此心衰患者的治疗中需注重CMVD的防治,主要方法包括控制危险因素、使用抗缺血药物和干预顽固心绞痛等。
急性心力衰竭诊疗最新指南推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陈牧雷
陈牧雷教授首先从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定义出发,提出AHF虽然较为少见,但近年有增加的趋势。AHF患者病情危重,院内死亡率高,治疗亟待规范。然后,教授提出了两部AHF的最新指南——《2022年AHA/ACC/HFS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和《急性心力衰竭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2)》,这两部管理指南在AHF的评估和治疗管理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接着,教授详细讲述了AHF的临床表现、不良预后和治疗。AHF的治疗需要同时兼顾患者的症状预后,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因心衰恶化再入院率、改善临床状态/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依据ACC心衰指南,AHF的管理要点在于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的住院评估、住院期间维持/优化GDMT治疗、利尿剂的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使用、VTE预防和心源性休克的评估与治疗。此外,《急性心力衰竭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2)》还给出了初始评估与紧急处理的推荐意见以及紧急处理流程,充分体现了急诊特有的“救命-治病”思维与临床实践。在完成第一步“救命”后,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和进一步综合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血清生物标志物、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手段,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进行临床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决策。除了心电监测、静脉通路建立、氧疗与呼吸支持等一般支持治疗外,对不同临床类型的AHF有不同的治疗策略,及时去除可逆诱因,合理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及升压药;并适时启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药物,结合非药物治疗手段,以期改善AHF患者的预后。
总结:
此次CSC心衰论坛为参会的专家同道搭建了高层次的交流与学习平台,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场学术盛会内容丰富、亮点频出,展现了心衰临床研究和指南的现况和已有成果,多方面探讨了心衰的发展和前景,各位专家的讨论也从多个角度,碰撞出了精彩的思想火花,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
2023年11月4日9时,CSC202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力衰竭论坛6如期召开。来自国内心衰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心力衰竭最新的治疗进展,科研突破,临床实践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教授,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同时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许顶立教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彦春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董蔚教授以及盛京医院孙志军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人。
姜馨教授首先就“心衰病因查因”这一主题进行专题报告,
田庄教授报告围绕“心脏淀粉样变诊治进展”这一话题。
金玮教授就法布雷病心肌病诊治进行专题报告
许顶立教授就”HFrEF患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临床证据以及自身临床实践体验进行了报告。长期以来,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和水钠潴留被认为是心力衰竭主要发病机制。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心衰药物治疗的证据越来越丰富,临床可选择也越来越多,新四联的应用已经被指南所推荐。但是这些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中有很多的局限性,包括患者的耐受情况,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所以如何做好个体化治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临床药物的治疗,尤其是对于已经很脆弱很复杂的心衰患者的治疗,首要原则是无伤害,所以在个体化治疗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情况,疗效和安全性兼顾。尽早多通路的小剂量的联合用药是非常关键的。且应该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尽可能的滴定到最大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但同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容量状态,基础疾病,心功能分级,血压,心律和心率,以及肾功能和血钾来调整用药,包括启动顺序和滴定顺序,从而寻求到最佳的个体化治疗的效果。
此次心衰论坛从多个方面梳理了目前心衰临床管理。从学术前沿的更新,到临床实践的个体化,众位专家抽丝剥茧,深入的分享了自己在心衰诊疗中的见解。共同打造了这一场线上的学术盛宴。期待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使心衰治疗更加规范,使我们的心衰患者得到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