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3|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论坛5(11.4)侧记
发布时间:2023-11-30 15:02:33
2023年11月4日9时CSC 202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论坛第5场如期召开。论坛秉承规范、创新、引领和提高的理念,分享了国内外抗栓、降脂治疗等最新进展。
参加此次论坛的讲者有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毅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巍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连生教授和贵州省人民医院李宗庄教授。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毛晓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文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贾大林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永百教授共同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祖贻教授首先从ORION系列研究探讨了未来的血脂管理。我国牵头的EPICOR-Asia研究显示ACS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达3.3%,进一步对我国亚组随访至2年其死亡率进一步升高。DYSIS-China研究显示我国ASCVD患者即使接受降脂治疗LDL-C达标率仍较低,其中极高危ASCVD患者尤为严峻,而他汀因其药效特性无法使LDL-C达标以降低患者的残余风险。最新的证据显示LDL-C降得低一点更好、且治疗时间越长,心血管获益越大,因此“Lower for Longer”成为了未来血脂管理的趋势。英克司兰是全球首创的小干扰RNA(siRNA)降胆固醇药物,其通过RNA干扰机制,上游、长效阻断PCSK9蛋白合成,能够实现长期的降脂效果。ORION系列研究显示英克司兰能够持久平稳地(最长治疗超过6年)降低LDL-C达50%,约80%的患者LDL-C达标,其ORION-18中国亚组和中国真实世界的降脂疗效与全球III期研究结果一致,基于上述证据,英克司兰已获得国内外众多指南的推荐。
杨毅宁教授解读了《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及低反应人群诊疗共识》。杨毅宁教授首先从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机制介绍了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的不耐受类型,如消化道损伤及出血、颅内出血、痛风/高尿酸血症;接着以氯吡格雷为例介绍了抗血小板药物的低反应性,强调不建议通过增加剂量提升抗栓效果。对于抗血小板药物不耐受的高风险人群,应注重筛查心率、血压、肾功、尿酸等,重点人群推荐进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及基因检测。最后对特殊人群,如高龄人群、消化道溃疡及出血、脑出血人群、其他器官出血人群、痛风/高尿酸血症人群等给出了合理的抗栓推荐和处理意见。
刘巍教授探讨了冠脉药物球囊(DCB)为介入治疗带来的新启示。刘教授首先从DCB的药物分布均匀性阐明了其抑制内膜增生的效果。对于多种冠脉病变,如支架内再狭窄、原位大血管、小血管、分叉病变分支等,刘巍教授从病变的预处理、腔内影像学、最新的研究证据等阐述了DCB的适应症,强调了植入药物球囊前对病变的预处理,选择腔内影像学评估病变,指导球囊选择。最后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这类特殊人群,分享了于波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对于ACS患者,植入DCB相较于药物涂层支架,9个月终点事件二者无明显差异。
王连生教授分享了2023血脂的前沿进展。真实世界数据显示美国LDL-C达标率为27.8%,更低的LDL-C带来更多的获益,所以LDL-C的达标率依然是ASCVD患者的管理重点,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同样强调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王教授重点分析了YELLOW III研究,该研究入选人群为稳定型冠心病,结果显示经PCSK9抑制剂治疗26周后80%斑块实现逆转,这项研究也完整了全冠心病人群获益证据链。最后王连生教授介绍了最新的降脂药物,如小干扰RNA,ACL抑制剂、口服PCSK小分子环肽等,强调长久管理、持续达标的降脂理念。
李宗庄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个体化管理。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现状,提出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的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国外多种风险评估模型,如弗莱明翰评分、欧洲冠状动脉风险评估、PCE模型等并不适合国人。2016年顾东风教授团队开发了适合国人的China-PAR模型,用于评估心血管病10年首次风险和终生风险,对于10年风险为中低危的人群进一步评估终生风险,同时推荐根据年龄、风险分层决定评估频率,以发现高风险个体实现早期管理。最后李宗庄教授讨论了危险因素的预防管理措施,如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合理使用抗栓药,强调个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