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工作动态

CSC2023|规范引领 创新发展——心脏康复论坛(11.4)侧记

发布时间:2023-11-30 15:15:41 

2023年11月4日9时,CSC2023中华医学会第25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脏康复论坛于武汉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本次论坛继续秉承规范、引领、创新和提高的理念,注重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防治康全链条管理中的作用,内容涵盖心脏康复理论与实践进展、中国特色心脏康复中心标准化建设,慢性冠脉综合征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以及慢性心衰同质化体系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探索,并围绕心脏康复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为广大同道呈现出一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韩雅玲院士莅临现场交流指导,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现场致辞。马长生教授首先对心脏康复学组近年来踏实有效地推动心脏康复理论和实践发展等各项工作取得成效表示肯定,并对今后心脏康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期望。强调心脏康复的有效开展将使更多心血管病患者获益。

随后论坛拉开序幕。参加论坛1的讲者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学组组长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学组副组长北部战区总医院张剑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孟晓萍教授。论坛由学组组长杨新春教授、副组长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边惠萍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海初教授主持。

胡大一教授首先做了“心脏康复与健康生活”报告。胡教授首先强调目前临床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理念、由只关注病变向兼顾关注功能的理念转变。然后胡教授结合自身和经治患者的经历,提出要落实自我健康管理,加强落实主动健康方式,“我的健康我做主、我负责”,提升控制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责任。最后,胡教授倡导夯实五大处方落地,医患互动,患患互动,患者与家庭互动,从而产出良好的康复预防效果。

杨新春教授做了“如何提高心脏康复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报告。杨教授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心脏康复的发展历程,指出康复可明确改善心脏疾病及术后患者的功能障碍及远期预后。但目前心脏康复存在认知难、参与性低、依从性差的问题,并从患者参与、用药、随访、家人参与、医院管理等多维度分析了影响患者心脏康复依从性的因素及解决思路。最后杨教授总结医务人员要构建个体化、科学性、一体化的治疗方案,落实系统性健康管理,强化患者康复信心,提升患者康复认知度、参与度、依从性。

张剑教授做了“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策略探讨”报告。张教授首先通过循证医学证据支持PCI 术后患者进行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必要性。之后总结了PCI术后患者不同的危险分层和不同时期的运动康复策略和实施方案,并介绍北部战区总医院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情况和经验。最后强调,运动处方对指导PCI术后患者进行科学、有效、安全的运动康复十分重要,对PCI术后患者开展心脏康复,需要高质量的康复团队,规范化的心脏康复流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不断地经验积累。

孟晓萍教授分享了“医院建立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孟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心脏康复发展十余年来的突出成果,之后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社会发展、医疗改革、体医融合等角度强调了发展心脏康复的重要性。并通过分享病例指出,心脏康复可以给患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为患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精彩。最后,孟教授强调“治疗是初始的康复,康复是后续的治疗“以及“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的理念。

参加论坛2的讲者有学组副组长大庆油田总医院范志清教授,泉州市第一医院戴若竹教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肖俊杰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江巍教授。论坛由上海健康医学院郭琪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吴嘉慧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马欢教授主持。

范志清教授做了“慢性冠脉综合征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报告。范教授提出根据目前指南,利用解剖和功能信息的多模态成像等评价方法实现慢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路径和评价目标的优化与转变。从单纯的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向评价不同负荷下目标区域心肌缺血程度与冠脉储备转变,从而实现精准危险分层,筛查出真正的高危人群推荐血运重建治疗,低危人群推荐心脏康复治疗,中危人群首先推荐心脏康复治疗,效果不佳血运重建治疗,但需医患共同决策。最后范教授通过分享精彩的临床病例展示了大庆心脏康复中心在此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戴若竹教授介绍了“心脏重症康复的进展”。戴教授回顾了心脏重症学科理论和体系的发展,目前重症康复已经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需要专业的心康团队,重症患者将从早期康复治疗中获益,我国心脏重症康复的现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对今后AI技术在诊断、风险分层和管理、辅助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和预测。也通过出版专业书籍宣传重症康复及为形成中国的重症康复指南或共识做经验积累及探索。

肖俊杰教授做了“运动锻炼保护心脏的分子机制”报告。肖教授从病理生理分子学机制研究运动产生生理学心肌肥厚的机理,ADAR2在运动时增加,调控心肌细胞的增殖,可用于心脏的保护,降低心肌细胞的坏死数量,降低心脏纤维化,改善心脏功能。从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验证运动可保护心脏的分子机制。

江巍教授做了“合并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报告。江教授指出糖尿病是全身性各脏器损伤疾病,现在采取从降糖为目标到以改善主要结局为驱动的治疗策略。运动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运动前要充分评估,并对如何实施运动康复、运动形式的选择进行推荐,提醒临床运动治疗的注意事项及避免并发症,规避风险。

参加论坛3的讲者有北京协和医院丁荣晶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真教授,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曹鹏宇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沈琳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张权宇教授。论坛由学组副组长范志清教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姜冬梅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马欢教授主持。

丁荣晶教授做了“心脏康复中的双心医学”报告。首先,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精神心理应激提出主题,从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伴随的心理障碍疾病普遍为轻中度入手,提出了心理功能评估的三步法:推荐自评量表(PHQ9、GAD7为主)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然后面对面访谈以及与对首发症状胸痛,心悸,高血压和头晕鉴别诊断。在总结双心障碍的诊断流程后,结合临床病例详细介绍了非药物(认知行为和运动康复疗法等)和药物治疗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最后对成为合格的双心医学医生提出了期望。

李真教授做了“冠脉微血管病变患者运动康复”讲座。.首先从冠脉微血管障碍的概念,评估诊断以及临床意义入手,指出改善患者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性。运动试验对于筛查有明显价值,心脏康复中的运动训练是改善微血管障碍的重要手段,并引用大量文献证明,运动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逆转微血管障碍,提高心肺耐力。并且详细讲解了运动处方,每次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并强调运动的注意事项,为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

曹鹏宇教授以自己日本访学经历为背景,首先,在心肺运动试验的项目与内容方面,介绍了CPET必有的五大方面(包括运动方案,气体分析参数,负荷试验参数,终止的主观症状和其他信息),其中特别强调运了运动耐量报告的重要性,并且对国内的CPET检查标准化提出期望。最后以房颤和冠心病等临床病例讲解了标准化的心肺运动试验报告指导临床康复的逻辑思路。

沈琳教授做了“体外反搏临床应问题思考与探索”。首先讲解了体外反搏的概念和原理,以及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体外反搏在冠心病患者中疗效显著,对体外反搏的探索有助于微循环障碍患者的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另外,详细介绍了体外反博的适应征,结合临床问题引发大家思考。强调体外反博的应用在排除禁忌证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

张权宇教授分享了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脏康复团队最新的科研学术成果:ACS患者术后康复运动对预后的影响分析。首先针对既往在心血管患者常用的冠心病风险评分预测系统中,没有考虑心脏康复运动作为影响因素,进行了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此研究在7年的时间内,纳入了9636名ACS患者筛选相关危险因素后,纳入康复因素,利用列线图对以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为结局指标建立评分预测模型。另外还强调此研究亮点为国内首次对ACS患者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运动干预后的随访。

参加论坛4的讲者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沈玉芹教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王磊教授,吉林大学附属二院王珺楠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吴健教授。论坛由学组副组长张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子新教授,学组秘书北京朝阳医院杨曦艳教授主持。

沈玉芹教授分享了“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新进展”,提倡将心脏康复纳入心衰患者的常规治疗。现有指南、有效数据、提高转诊、依从性和心脏康复覆盖率的策略,有助于实施心衰心脏康复。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积极提倡心衰心脏康复的创新模式探索,包括组织管理模式、患者管理模式、心脏康复适宜新技术及新设备的研究与探索以提高心衰患者心脏康复可及性及依从性,从而使心衰受益人群扩大。

王磊教授做“特殊人群心肺运动试验的特征及解读”报告。王磊教授首先介绍了最大负荷递增和恒定功率两种CPET运动试验。接着在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中应用CPET可以检测出更多信息,如运动中的流速容量环等,可以进行危险分层。接着介绍了对于其他疾病,如可能存在的心肌缺血,COPD,肺动脉高压等的诊断、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此外,还介绍了CPET对外科手术风险和康复的评估价值。最后总结到CPET对不同类型患者侧重数据解读不同。

王珺楠教授讲解了“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康复”内容。心脏起搏器发展迅速,患者植入量逐年增多,尤其开展无线起搏器植入术。但患者术后恐动症比例大,近年发展证据表明,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起搏器术后心脏功能恢复有明显帮助,运动康复前要点应让起搏器达到生理性起搏,设置上限跟踪频率,避免误放电。不同起搏器患者运动训练时注意情况略有不同,为起搏器术后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更安全的康复治疗。

吴健教授做“如何在基层开展心脏康复”报告。吴教授以“叫好不叫座”的俗语提出基层心康的困境。接着从医患认知,经济效益,专业人员,场地设备和适宜技术五个方面介绍了多样化策略途径可以实现基层心康的开展。目前从医保政策扶持,上级心康团队指导,规范化环境场地和技术的质量控制,基层心康的发展未来可期。最后总结到基层与三甲医院的数字化连接可以对未来实现心康一体化、全流程管理带来便捷。

本次中华医学会第25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脏康复论坛,突出了在夯实一体化、规范化发展的现有基础上,利用更多发展中的适宜技术,更充分的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康复治疗中的风险控制。从运动康复改善患者功能的分子机制到各种临床适宜技术开展,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前沿,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居家,众多国内专家给予学术分享及探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心康同道们的专业水平和拓宽视野,为中国心康事业的良性蓬勃发展助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