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新闻中心

CSC2023|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二(11.5)侧记

发布时间:2023-11-30 15:36:20 

2023年11月5日9时,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心血管年会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第2场如期召开。本年度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由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本场会议以“前沿快讯”、“诊疗实践”为主题,通过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最创新的思维理念,多维度地展现肿瘤心脏病学实践现状与进展。

【肿瘤心脏病学——前沿快讯篇】

前沿快讯”版块由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俊宏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剑玲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担任会议讲者。

邵群教授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诊治进展》专题报告。解答了ICIs相关心肌炎药物治疗的困惑,包括激素剂量的选择与时机及其争议,“激素抵抗”的定义及困扰,激素外的免疫调节药物有哪些,如何选择其他的免疫调节药物,启动其他免疫调节药物联合治疗的时机,如何改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预后。危重患者早期、足量的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取得良好疗效,常需联合多种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哈肿方案”/“SAVE方案”也成功挽救了多位患者的生命。

刘彤教授分享了《ESC肿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综合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从癌症治疗相关急性心血管并发症、紧急多学科管理策略、癌症患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评估和管理、癌症患者合并急性心包疾病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五个环节,为我们详细解读了ESC肿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肿瘤患者常合并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因此需要提前制定预防措施,最重要的是心血管、肿瘤、护理等多学科团队的合作。

刘莹教授对《2022 ESC肿瘤心脏病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刘莹教授指出肿瘤心脏病学为多学科整合:具有广泛的心脏病学、肿瘤学和血液学的知识,MDT讨论以平衡停止抗肿瘤治疗的风险/获益,优化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强化基线心血管毒性风险分层:应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尤其是血脂的管理,积极推进一级二级预防策略;通过动态评估提供个体化心血管监测、随访管理策略;全程管理:在抗肿瘤治疗完成后,重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毒性风险,并指导长期监测规划。刘莹教授对指南的解读为肿瘤心脏病学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指导提供了新的见解。

【肿瘤心脏病学——诊疗实践篇】

诊疗实践版块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海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周子华教授担任会议主持,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海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林立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慧玲教授担任会议讲者。

刘海霞教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血栓栓塞性疾病》进行了报告,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导致血栓栓塞症的原因等方面为我们展开详细介绍,并为我们介绍了多个典型病例以及ICIs相关性血栓的前沿研究。刘海霞教授指出,基于现有证据,建议接受ICIs的癌症患者需评估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需控制好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优化治疗。

林立教授就《肿瘤治疗所致QT间期延长诊疗新进展》进行了发言,QT间期延长与TdP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致命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因此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包括抗肿瘤药物、电解质异常以及继发于抗癌治疗相关的其它心脏毒性所致,考虑到多种新参数在预测风险中已显示了良好的效果,林教授强调,抗肿瘤药物相关心律失常或能够被及早预防、及早识别并进行及时的有效治疗。

黄慧玲教授分享了《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治疗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肿瘤患者经抗肿瘤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力储备下降、心肺适能下降、QTcd增加及夜间血压升高等,并介绍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抗肿瘤治疗患者心脏毒性情况,与大家探析抗肿瘤治疗次数累积对心脏毒性程度的影响。强调,未来,抗肿瘤的治疗还应特别关注肿瘤患者运动能力、心肺适能和心力储备功能的下降,同时,做好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表的监测评估,是良好的心脏毒性评估手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