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新闻中心

CSC2023|肿瘤心脏病学论坛一(11.4)侧记

发布时间:2023-11-30 15:39:18 

2023年11月4日14时,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心血管年会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第1场如期召开。本年度肿瘤心脏病学论坛由CSC肿瘤心脏病学学组组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担任论坛主席。本场会议以“热点聚焦、“理念指导为主题,聚焦多学科探索与创新,共同探讨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理念更新与诊疗进展。

【肿瘤心脏病学——热点聚焦篇】

热点聚焦”版块由辽宁省肿瘤医院于韬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战营教授担任会议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群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担任会议讲者。

夏云龙教授的专题报告为《肿瘤心脏病学AI筛查与评估》,他介绍了这款AI筛查评估软件的研发背景、亮点功能,可辅助医生根据国际指南,完善诊疗流程、自动评级,共同完成MDT多学科诊疗等。据夏云龙教授介绍:去年我们搭建了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协作组,有全国多中心的加入。下一步将依托多中心平台,应用大量临床证据去优化CO+GPT,力求未来实现大规模癌症患者心脏健康随访、收集和管理标准化高质量科研数据、建立适合中国人的临床指南和评估标准、支特多种类科研项目、进行真实世界多中心临床研究使科研成果更具普遍意义等目标。

邵群教授就《心脏生物标志物在肿瘤患者全流程管理中的临床应用》做了专题发言,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常常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早期识别与诊断存在困难。邵群教授重点分享了心脏生物标志物在ICI相关心肌炎中主动监测策略流程、检测意义等,治疗过程中如发现心脏症状、心电图异常或心脏标志物变化,应由MDT to HIM讨论。ICI相关心肌炎常需要联合检测——肝酶、CK、cTn,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应当能从疾病诊断、危险分层、病情评估、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多个维度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可作为治疗指导。

陈韵岱教授做题为《肿瘤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疗新进展》的专题报告,她表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常常在同一个个体中共存,需要高度关注肿瘤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并通过解放军总医院团队的临床科研成果来详尽阐述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二者有很密切的相关性。陈教授就冠心病合并肿瘤的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抗肿瘤药物引起心肌缺血的常见机制包括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痉挛、急性血栓形成、栓塞、脂质代谢异常等。最后,提出要努力发挥这个学科的临床价值,积极推动科研探索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刘基巍教授对《2023 CSCO肿瘤心脏病学指南》进行解读,对更新部分进行介绍。更新了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定义;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的监测,新增“基于基线危险分层、个体化主动监测、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具体个体化、主动监测流程”;无症状心血管毒性的处理原则,新增“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症状性心血管毒性的处理原则,心肌损伤与心力衰竭新增“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免疫性心肌炎“疑似患者中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调整激素用法用量”;冠心病的再灌注治疗新增了“预期寿命根据血小板调整药物”;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增加“阿派沙班”;加强多学科合作、肿瘤专家家与心脏病专家联手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肿瘤心脏病学——理念指导篇】

理念指导”版块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李保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陈情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佳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蕾蕾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凤奇教授担任会议讲者。

张宇辉教授分享了《JACC:CardioOncology文翠精选》,根据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特征、监测与评估、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梳理。张宇辉教授表示临床医生应该为癌症患者的肿瘤心脏病框架扩展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管理ABCDE,管理CVD危险因素,包括:风险评估、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血压、胆固醇、戒烟、饮食和体重管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以及锻炼等。本次解读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人工智能等多层面,从大量研究数据切入,精选了数十篇文章做了亮点分析解读,有助于推动今后国内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研究。

陈佳艺教授进行《胸部肿瘤放射性心脏损伤的风险管理》的专题发言,分析了RIHD的病理表现及乳腺癌综合治疗心脏安全关注点。陈佳艺教授强调,针对抗肿瘤治疗开始前心血管基线评估严重不足的现状,应大幅度提高肿瘤医生对心脏疾病的警觉,降低心血管疾病评估的阈值。此外,心血管风险和随访要求也需要随着肿瘤患者预后而调整。但无论如何,电离辐射作为抗癌利器,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做到杀癌不伤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程蕾蕾教授专题报告为《打造肿瘤心脏病临床-科研-科普良性闭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近几年在肿瘤心脏病学取得的多项成果:包括肿瘤心脏病MDT门诊、创新转化、科普书籍等。在创新转化方面,程蕾蕾教授列举了多项成功专利,介绍了如何进行科研转化。在科普方面,通过在微博抖音等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软件上宣传、开发使用便捷的小程序、撰写出版科普故事书、举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诊疗学习班等,助力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发展和在大众中的普及。

方凤奇教授分享了《新型生物标志物预测蒽环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研究进展》,分别从蒽环类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利钠肽和心肌肌钙蛋白的监测建议、新型生物标志物、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汇报。方凤奇教授重点讲述了心肌肌钙蛋白和利钠肽在肿瘤心脏病学中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介绍了多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机制,目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进行《新型生物标志物预测肿瘤受试者经含蒽环类方案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希望未来共同探索,通过整合临床风险因素、影像学参数、生物标志物和组学数据来建立肿瘤患者心血管毒性风险模型。尤其是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发为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早期预警、筛查监测,提供新的方法。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