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3|贴近临床,指导实践——心律失常论坛2(11.03)报道
发布时间:2023-12-01 11:25:35
2023年11月3日,CSC2023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心血管年会心律失常论坛2顺利召开,论坛围绕房颤导管消融的临床策略和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优化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策略和围术期管理,提高消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参加论坛2的讲者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董建增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刘启明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张劲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李毅刚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蒋晨阳教授。本场论坛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吴书林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胜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朱文青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张建军教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的舒茂琴教授主持。
董建增教授做“房颤消融相关食道损伤的防治”的讲座,董教授强调,随着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例数的增加,尽管心房食道瘘的发生率较低,但食道损伤作为消融严重并发症之一亟需引起重视。消融导致食道瘘的发生机制包括消融能量直接损伤、小动脉和神经丛损伤、胃酸侵蚀等。房颤消融术后3月内新发的发热、栓塞、心内膜炎需考虑诊断左房食道瘘。在消融手术中应用食道牵拉装置能够有效避免食道瘘的发生,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在发生食道瘘前可能存在症状的先兆,需要引起重视,进行早期及时的诊断和干预,能够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刘启明教授做“房颤术后复发房性心动过速研究进展及诊疗策略”的讲座,刘教授指出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术后复发率仍较高,进而对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的研究证据进行回顾,指出房颤病史和持续时间、心房纤维化等因素影响术后复发率。房速的发生机制包括折返和触发等因素,首先需要判断肺静脉是否隔离,其次对非肺静脉触发灶的起源灶,精确的进行标测和鉴别,从而提高消融成功率。
张劲林教授做“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研究进展” 的讲座,指出持续性房颤的策略不应以终止复发为终点,避免过度激进的消融策略,以较小的成本实现更大程度获益。而持续性房颤的最佳消融策略目前尚不明确,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仍有许多消融策略值得探索,如线性消融、转子消融、基质改良、左房后壁消融、Marshall静脉消融。在制定射频消融的治疗策略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基本心律、心房纤维化程度及既往消融手术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李毅刚教授做“房颤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实践与进展” 的讲座,随着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房颤的流行程度日渐增加,而导管消融作为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仍尚无高质量证据提示导管消融能够减少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而左心耳封堵作为有效预防卒中的治疗策略,与导管消融的导管通路和操作部位接近,从而使一站式手术成为可能,在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方面具备较高的卫生经济学效益。
蒋晨阳教授做“绿色导管室整体解决方案中国专家共识”的讲座,蒋教授指出心血管介入医生面临较高的辐射暴露,而沉重的铅衣也会造成职业性身体损伤。近年随着三维标测系统和心腔内超声的应用,无射线的绿色导管室正在逐渐推广,将有助于减少心内电生理医生的职业损伤和暴露,并且减少导管室的建设成本。随着相关专家共识的出炉,将有助于规范绿色导管室的建设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