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2024|张萍教授:心血管疾病数字疗法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4-10-21 17:41:26
编者按:
一年一度、令人期盼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心血管年会(CSC2024)”在长沙拉开帷幕。CSC第十一届委员会心血管信息化学组组长、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带来心血管疾病数字疗法研究进展!
尽管药物、介入等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但心血管疾病仍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医疗实践中仍存在患者长期依从性欠佳、家庭监测手段不足、就诊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亟待对传统医疗模式的补充和升级。
数字疗法是指利用、整合数字化工具(如移动应用、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治疗。与传统模式相比,数字疗法可以显著增加患者参与度,持续收集数据并给予即时反馈,最终实现全程、全方位的疾病管理与康复。
数字疗法尤其适用于慢性病管理,最初大量课题聚焦于精神心理疾病、慢性疼痛、肿瘤、糖尿病等领域,目前心血管疾病的数字疗法研究同样进展迅速。
高血压治疗领域中,数字疗法在血压监测、强化认知和多维度生活干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Kario K等基于应用程序HERB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包括完成“虚拟护士”互动教育讲座,设置控盐、减重、改善睡眠等生活目标,实时自我评估规划等,最终相较传统医嘱建议模型,可获得更好的血压控制。进一步分析则显示出,数字疗法应用期间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科学认知,从而持续改善血压控制情况。Katsuya T等则通过评估医患沟通效率,侧面印证数码治疗产品CureApp HT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并接受更科学的血压控制目标。
心力衰竭患者中,数字疗法可协助完成远程症状监测、容量评估、药物调整等内容。Brahmbhatt D H等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中探索了Medly平台的效能。其提供了体重秤、血压计和配对的手机智能应用,过程中患者需完成相应的每日健康监测,如有显著变化的数据系统可自动联系医师,并进行远程药物调整等干预。6个月时,实验组患者达到了更高比例的规范药物治疗,也减少了全因住院率。Wong C K等同样证实数字监测平台可以改善患者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应用过程中95%的患者复测NT-proBNP降低。
冠心病治疗上,数字疗法则体现出在强化依从性、促进运动康复、改善远期预后和生活质量中的巨大意义。Paruchuri K等使用智能手机平台为PCI术后患者定制教育、跟踪、提醒和实时健康教练等内容。尽管1月、3月内全因再入院较传统诊疗模式无显著差异,但安全地提高了心脏康复的参与程度和患者依从性。Indraratna P等同样使用手机端应用程序,指导患者完成测量体重、血压,记录日常活动和护理情况。所得信息可传输到中央服务器,供医护记录和分析。随访证实该数字诊疗模式可以显著减少计划外再次入院,提高心脏康复完成率和药物依从性。此外,更多研究也在进行中,如Düsing P等在标准护理之外提供VantisTherapy应用程序协助冠心病患者,所评估内容除二级预防依从性外,也涉及了全方位的生活质量评估,研究结果令人期待。
房颤的相关内容里,基于可穿戴设备和数字疗法的心律监测经广泛讨论,有效性已获得共识;对于抗凝治疗依从性和远期卒中的改善价值,也被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Gibson C M等所推进的Heartline研究,也在依托市场化的电子产品,进一步评价移动应用对于抗凝药物依从性和远期预后的正向意义。
但在蓬勃发展之际,数字疗法也面临诸多挑战,除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外,因监测数据相对较少,如何避免疾病的漏诊与误诊,仍是远程医疗的关键难题,尤其存在疾病快速进展风险的心血管领域。同时,数字疗法时以年计的长期临床有效性和患者接受度也待更多研究验证。
数字疗法的出现,为心血管病个性化和远程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内涵丰富,潜力巨大。随着未来的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数字疗法有望与传统治疗手段实现最佳结合,推动更准确、更高效、更经济、更智能化的心血管疾病管理模式,为我国健康事业开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