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对外交流

ACC2024 | 解读16项重磅研究,韩雅玲院士率领近60位专家纵览心血管防控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6-23 17:46:58 

日前,“聚焦2024ACC,共筑心发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热点线上解读会”召开,大会主席、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领衔CSC的专家,对2024 ACC年会的16项重磅研究进行深入点评解读,将国际心血管盛会的第一手学术信息,第一时间传播给广大中青年医生,助力提升国际视野,指导及规范临床实践,共同推进心血管学科发展。



介入治疗篇

IVUS-ACS & ULTIMATE DAPT研究:好事成双,ACS优化治疗新方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介绍,IVUS-ACS & ULTIMATE DAPT研究为IVUS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优化介入治疗增添有力证据,同时首次提出ACS患者在1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单用替格瑞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与造影指导相比,IVUS指导ACS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可显著降低1年由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组成的靶血管失败复合终点事件率。而且,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个月后,使用替格瑞洛单药继续治疗,可显著降低临床相关大出血事件,并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研究共纳入亚洲和欧洲4国58个中心3505例ACS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IVUS指导组和血管造影指导PCI组,观察术后1年靶血管失败率。对于接受1个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且30天内无MACCE或大出血(≥BARC 3b) 的ACS患者(n=3400)进行二次随机,分为替格瑞洛+安慰剂组或替格瑞洛+阿司匹林组继续治疗11个月,评估临床相关出血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评价,这两项突破性研究的设计均非常巧妙,从手术操作、影像指导、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等多个层面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且两项成果均问鼎《柳叶刀》杂志,成绩喜人。北部战区总医院李毅教授指出:ULTIMATE DAPT研究结果非常提振人心,研究将ACS患者降阶治疗提前到了1个月,这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有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的术后抗板治疗尤其有临床指导意义,这的结果有望改写指南。


FULL REVASC研究:FFR引导下行完全PCI优于仅罪犯血管PCI?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新央教授介绍,FULL REVASC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注册研究,与COMPLETE和FIRE研究结果不同,该研究显示与保守治疗相比,STEMI/极高风险NSTEMI患者在首次住院期间接受FFR指导的非罪犯病变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在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或计划外血运重建方面并未表现出更多获益。

研究共纳入1542例存在多支病变的STEMI/极高风险NSTEMI患者,在罪犯血管PCI成功后6小时之内进行1:1随机分组,接受FFR指导下的完全血运重建或仅罪犯血管血运重建。

专家点评: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指出:该研究设定的是住院期间行罪犯血管PCI成功后6小时之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这样的设计更贴近于临床,但未能取得统计学差异,可能与入组患者相对低危、非靶血管狭窄程度相对低有关。此外,临床上NSTEMI患者的多支病变发生率相对STEMI患者更高,而本研究中NSTEMI比例较低,因此这样的研究结果不能推导至NSTEMI患者。


PREVENT研究:预防性PCI治疗非血流限制性易损斑块新证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窦克非教授介绍:PREVENT研究是第一项比较预防性PCI联合最佳药物治疗(OMT)与单独OMT治疗非血流限制性的易损斑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大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PCI显著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风险,并且这一获益在长达7年的随访期间持续存在,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共纳入1606例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患者,1:1随机分配到预防性PCI组和单独OMT组,评估靶血管失败,定义为随机分组2年后,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或因不稳定或进行性心绞痛住院的复合终点。

专家点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贾海波教授指出,PREVENT研究补足了易损斑块患者进行预防性PCI的获益证据。该研究中入组患者84%均为稳定型冠心病,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比例(TCFA)比较低,这样的低危患者在实际临床中是否要进行预防性PCI,需要进一步思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奇教授评价,PREVENT研究中PCI组患者需进行常规双抗,是否会为该组患者带来额外获益目前尚不清楚,另外7年随访结果显示,药物治疗组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并未见升高,这些细节问题值得探讨。


心衰治疗篇


REDUCE-AMI研究:射血分数保留的AMI患者,β受体阻滞剂无益?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张基昌教授介绍:REDUCE-AMI研究为一项基于注册、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平行试验,旨在评估对于急性心梗(AMI)后且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能否改善预后。结果显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并未降低全因死亡和再发心梗复合终点的累积发生率。

研究共纳入5000例AMI后1-7天且射血分数保留(LVEF≥50%)的患者,1:1随机分为接受或不接受β受体阻断剂治疗组,评估全因死亡或新发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

专家点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晓东教授评价,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为开放标签;无独立终点判定委员会;两组存在一定比例患者交叉(1年时不接受β受体阻断剂治疗组有14%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影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教授指出,该研究入组患者仅35.2%为STEMI,本身死亡率并不高,但研究主要终点是全因死亡或新发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而且研究无基础心率、血压和LDL-C等指标数据。综合来看,不能否定β受体阻滞剂在AMI后且射血分数保留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DanGer-Shock研究:Impella CP改善STEMI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存率


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振洋教授:Danger-shock研究旨在验证STE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常规使用微轴流泵联合标准治疗能否降低死亡率。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组相比,常规使用微轴流泵可显著降低180天内全因死亡的风险,但使用微轴流泵的复合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研究共纳入355例STE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患者,在血管重建术之前或之后12小时内随机1:1分组,依据发现心源性休克的时间来定,观察180天内全因死亡率。

专家点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评价,Danger-shock研究结果非常鼓舞人心。与去年公布的ECLS-SHOCK研究(阴性结果)相比,患者整体病情严重程度相对轻一些(包括休克分期和乳酸水平),因此该获益不能轻易外推至其他类型的心源性休克患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石蓓教授指出,机械辅助装置相关临床研究取得阳性结果非常难得。该研究中纳入患者同质性比较高,结果非常有临床价值,同时也需要关注安全性风险。


EMPACT-MI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使用恩格列净未降低心衰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辉教授报告了EMPACT-MI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具有心衰(HF)风险的患者中,评估恩格列净的疗效和安全性。共纳入22个国家451个中心6522例患者,中位随访17.9个月时,恩格列净和安慰剂治疗的患者首次发生HF住院或全因死亡事件的比例分别为8.2%、9.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对于主要终点的各组成部分,恩格列净治疗显著降低了23%的首次HF住院风险,但在全因死亡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提示,对于AMI后具有HF风险的患者,恩格列净未显著降低首次因HF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风险。

专家点评: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认为,在研究的主要终点上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目前随访时间较短,可以继续关注长期随访结果是否能够有所差异;其次,恩格列净在降低患者首次HF住院风险方面带来了获益,并且安全性良好,因此EMPACT-MI研究不会影响临床上SGLT-2i的使用。北京协和医院田庄教授表示,EMPACT-MI研究的阴性结果比较符合预期,因为AMI后HF患者的心血管不良结局影响因素众多,并非SGLT-2i单药可完全阻断的。


STEP-HFpEF DM研究:司美格鲁肽可显著改善心衰症状和体力活动受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介绍STEP-HFpEF DM研究,旨在验证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合并T2DM的HFpEF伴肥胖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616例有心衰症状和体力活动受限的合并T2DM的HFpEF伴肥胖患者,1:1随机接受司美格鲁肽和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每周一次司美格鲁肽2.4mg可显著改善心衰症状和体力活动受限,减轻体重,改善运动功能;降低NT-proBNP水平,减少心衰事件风险;且安全性良好。结合STEP-HFpEF研究结果,无论是否合并T2DM,对于HFpEF伴肥胖患者,司美格鲁肽都是一种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

专家点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教授:近年来多种降糖药物异军突起,表现出了对心血管结局、尤其是心衰的有效改善。STEP-HFpEF DM研究大胆且巧妙的选择了替代性终点,显示司美格鲁肽在HFpEF患者中带来了显著获益,为我们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考。


结构性心脏病篇


DEDICATE-DZHK6研究:TAVR vs. SAVR在中低危重度AS患者中优劣难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冯沅教授介绍,DEDICATE-DZHK6研究旨在中低手术死亡风险的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评估TAVI或SAVR两种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基于手术者判断的选择生物瓣膜的TAVI在1年内全因死亡或卒中的风险方面非劣于SAVR。

研究纳入1414名存在重度AS、临床评估为中低手术风险且符合TAVI和SAVR治疗条件的受试者,1:1随机分为TAVI组和SAVR组,评估一年内全因死亡或卒中的复合终点。

专家点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方臻飞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均认为, DEDICATE-DZHK6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在意料之中,其结果与PARTNER 3和Evolut Low Risk研究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排除标准中,二叶瓣畸形患者被排除,这不符合年轻AS患者常见的主动脉瓣狭窄解剖指征,另外该研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均使用球扩瓣,这与目前国内的情况不一致。期待后续有更多关于TAVI的获益结果。


SMART研究:自膨式与球囊扩张式瓣膜如何选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介绍SMART研究,旨在对比使用Evolut PRO/PRO+ 自膨式瓣膜(SEV)和SAPIEN 3/3 Ultra 球囊扩展式瓣膜(BEV)在有小瓣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疗效。研究显示,在接受TAVR的合并有小瓣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随访12个月,SEV临床疗效非劣于BEV,并且有更优的生物瓣膜功能。

SMART试验是一项国际性、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上市后试验,在全球13个国家的83个中心纳入716名 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且有小主动脉瓣环,适合TAVR治疗 的受试者。入组后随机1:1分到自膨胀瓣膜治疗组和球囊扩张式瓣膜治疗组,手术过程按照当地手术程序进行。

专家点评:

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点评,该研究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小瓣环患者可以选择自膨式瓣膜来操作,研究结论与他临床的认知也相符合。北部战区总医院王斌教授点评认为两组目前在硬终点上只是达到了非劣效,还要看五年后优效的结论是否能够成立。


血压血脂管理篇


沙库巴曲/阿利沙坦III期研究: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且耐受性良好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报告了沙库巴曲/阿利沙坦(S086)的III期研究,S086是由沙库巴曲和阿利沙坦按1:1等摩尔比例,通过化学合成的新型单一共晶复合物,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研究共纳入1,197例高血压患者,12周时S086 240mg msSBP降低25.1mmHg,非劣于奥美沙坦,组间差异为-1.9 mmHg;480mg msSBP降低28.2mmHg,优效于奥美沙坦,组间差异为-5.0 mmHg。

次要终点方面,S086 240/480mg的在24h和白天血压降幅绝对值均优于奥美沙坦(其中480mg显著更优);在夜间血压降幅方面,S086 240/480mg均显著优于奥美沙坦。此外,S086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专家点评:

北大第一医院李建平教授点评,首先祝贺中国原研ARNI 沙库巴曲/阿利沙坦的III期结果在ACC上发布,展示了沙库巴曲/阿利沙坦在降压方面的强效性、长效性、量效性和安全性。2023年由王教授牵头制定的全球首部《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强调了长效降压药物持续控制24h血压、改善夜间血压方面的重要作用,III期研究显示沙库巴曲/阿利沙坦可以持续平稳控制24h血压,尤其在改善夜间血压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可期。


TARGET BP I研究:降压药物控制不佳患者  去肾神经术有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TARGET BP 1研究旨在评估应用Peregrine导管装置向肾动脉血管周围注射0.6 ml无水乙醇的去肾神经术(RDN),治疗降压药物控制不佳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301例目前接受2-5种降压药物稳定治疗的患者,1:1比例随机分配至RDN组或假手术组。在主要终点方面,术后3个月RDN组24h平均SBP较基线相比下降10.0mmHg,假手术组下降6.8mmHg,组间差异为-3.2 mmHg(95% CI -6.3 至 0.0,P=0.049);在预设的白天和夜间亚组中,RDN也呈现一致的获益趋势;但是在诊室SBP/DBP和24h平均DBP方面,未观察到组间显著性差异。

专家点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龙明智教授点评,目前器械治疗尤其是RDN在高血压领域发展迅速,但是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针对哪些患者、采取何种术式可以带来获益,仍需要进一步探讨。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样本量小、患者依从性差等,尤其是观察时间较短,后续还应该关注RDN治疗的长期获益。


VICTORION-INITIATE:“英克司兰优先”策略持续降低ASCVD患者LDL-C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程翔教授报告了VICTORION-INITIATE研究。这是第一项针对ASCVD患者,比较“英克司兰优先”策略(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LDL-C仍未达标,立即启用英克司兰)与常规治疗(他汀联合其他降脂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随机研究。研究纳入450例受试者,结果显示“英克司兰优先”策略可使患者LDL-C持续降低,多数患者可在治疗第330天时LDL-C治疗达标。

专家点评:

北部战区总医院马颖艳教授点评:目前临床对于英克司兰还是充满期待的,因为其每半年注射一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证实了英克司兰可以持续降低LDL-C,但未来我们仍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降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证据。


TACTiC研究:技术工具辅助血脂管理确率高  可显著降低LDL-C


北部战区总医院刘海伟教授介绍:TACTiC是一项单臂、前瞻性、开放标签的III期研究,使用了一种技术辅助自我选择(TASS)的Web应用,旨在评估受试者能否根据Web结果安全有效的自主选择、购买并使用非处方瑞舒伐他汀5 mg。共纳入1196例受试者,随访6个月。

结果显示:90.7%的受试者在初始阶段正确的选择了他汀治疗,98.1%在试验最终正确选择,且受试者依从性好,达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LDL-C显著降低(-35.5%)。

专家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点评:TACTiC研究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患者在不需要医生参与的情况下,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以扩大他汀类药物一级预防的可及性,但其能否被监管部门认可,推动他汀类药物的OTC仍需要后续关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祝烨教授也指出,研究提示临床应充分重视技术工具带来的获益和冲击,值得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其  他

EMBO-ABL研究:房颤冷冻消融vs.射频消融  安全性与有效性相当


北部战区总医院梁明教授介绍:EMBO-ABL研究旨在比较房颤冷冻消融(CB)与射频消融(RF)围术期无症状脑梗死(SCE)的发生率。研究共纳入229例受试者(CB组115例,RF组114例),结果显示,术后3天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栓塞事件,且临床无症状脑栓塞(SCE)、无症状性脑损伤(SCL)及微栓子信号(MES)的检出率两组之间均未显著差异(P>0.10)。同时研究未发现与患者相关、手术相关或SCEs相关的消融术后MRI可识别的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专家点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启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彤教授均表示,临床对房颤消融后SCE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既往RF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研究,CB较少,EMBO-ABL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这一领域空白。此外,研究中实时微栓子检测显示CB组的MSEs显著低于RF组,期待这一检测方式未来有希望指导临床实践。


PROACT研究:依那普利并不能改善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损伤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波教授为大家讲解了PROACT研究,旨在探讨依那普利对接受大剂量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纳入英国13个中心111例已接受6个周期的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结果显示,对于接受大剂量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患者,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依那普利并不能改善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此外,研究还发现,cTnT和cTnI在反映心肌损伤上结果并不相同,与cTNT标准相比,cTnI标准提示的心肌损伤比例相对较低。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孙鸣宇教授指出,目前依那普利改善大剂量蒽环类药物治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可能与依那普利疗程差异、样本量小以及研究终点的选择有关,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TELE-ACS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心血管高危患者的远程急性评估可带来显著获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介绍TELE-ACS研究,旨在评估远程医疗干预与标准治疗护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中的有效性。研究纳入337例受试者,随机1:1分为远程干预组和标准治疗组。远程医疗组患者出现可疑心脏症状时,根据培训方法测量12导联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并通过智能设备自动传送结果至心血管专家,做出临床决策。

结果显示,为期6个月的出院后远程医疗干预可以显著改善ACS患者预后,降低76%的再入院风险;并且这种获益在终止远程监测后仍持续存在(降低65%)。

专家点评:

上海新华医院张力教授点评:远程医疗在冠心病尤其是ACS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在传统的患者教育、门诊随访基础上,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可以为院外干预提供新的手段,助力心血管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系统化管理。


文章来源:医师报循环频道,作者李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