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工作动态

汇聚长安,共话「心」未来:CSC 2025 亮点前瞻

发布时间:2025-09-18 12:40:32 

金秋时节,古都西安即将迎来学术盛事。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 2025)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25)和 2025 长安心血管病学大会(CIC 2025)于 2025 年 9 月 18~21 日盛大举行。


丁香园作为大会官方合作平台,特邀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深入分享本届年会的重磅议程与不容错过的亮点内容,并向全国心血管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与热烈的邀请,期待届时与各位同道共赴这场融合创新、传承、学术与友谊的年度盛会。


大会主席马长生教授:


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专家学者及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马长生医师。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共同迎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 2025)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25)和 2025 长安心血管病学大会(CIC 2025)的隆重开幕。本次大会内容精彩、亮点纷呈。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陕西省医学会及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对本届大会的联合主办与大力支持。本届年会不仅是 CSC 的年度盛会,也是陕西省心血管年会。多会合一,内容更为丰富,规模更为隆重。在千年古都长安——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拥有了更为优越的学术氛围与环境支撑,助力大会成功举办。


CSC 年会至今已成功举办 26 届,规模与影响力逐年提升,早在 2019 年便已成为「万人大会」。CSC 最突出的传统,在于始终秉持学术导向与创新引领,传承严谨学风,并在心血管疾病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制订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与国际主流学会一致,CSC 每年聚焦本年度最重要的议题。今年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创新」。学会全力支持心血管领域的各类创新实践,涵盖传统健康教育、临床培训等多个方面,以创新理念破解现实难题。


本次大会将重点推介本年度心血管领域的重大科学发现、重要临床试验结果、重要临床指南的修订与变更历程,并积极支持更多临床研究,包括医疗器械研发项目的推进。此外,人工智能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生物医药的最新进展、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等也将在会议期间进行集中分享与探讨。


在教育培训方面,大会延续多年优良传统,设立大量面向青年医师的培训专场,推动跨学科交流与技术实操培训。今年尤其加强了对高质量临床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RCT)方法学的培训,并搭建多个国内国外合作平台与项目,包括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EuroPCR)等国际权威机构的深度协作。整体上,大会延续了「创新、前沿、临床、扎实」的办会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首次推出 CSC 官方会刊:涵盖《大咖报告长廊》《数据脉动》《CSC 专访》《指南针》《顶刊资讯》和《病例角》等 6 大版块,每日更新会议精华,成为参会者的「学术导览」。


此外,CSC 专家将与全国各领域同仁共同支持临床培训项目 CDQI(即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多场 CSC 与 CDQI 联合推出的「病例角」教学活动。届时,众多青年专家将分享典型教学病例及疑难重症诊治经验,资深专家参与点评互动,切实促进青年医师成长与临床教育培训质量提升。


CSC 2025 将继续秉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创新引领」的一贯宗旨,不断优化教育、培训和研究体系,与全国同道携手推动中国心血管领域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让我们共同期待,在金秋时节相聚古都长安,交流学术、增进友谊,一起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业迈向更高峰!


专家简介:

马长生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国家卫健委首批「国家杰出医师」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慢病远程与智能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 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国家卫健委首批「国家杰出医师」。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诊疗、机制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在房颤导管消融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名誉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慢病远程与智能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担任《Circulation》副主编、《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PACE)》主编,以及《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Europace》、《Chinese Medical Journal》、《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等国内外 30 余种学术期刊编委。

1998 年完成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术,开创中国房颤介入治疗新时代。首创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术式,并改良推广原创「2C3L」术式,显著提升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治愈率,成为国内主流且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带领团队专注复杂心律失常疾病诊疗,始终坚持「最高难度、最安全、最佳服务」的临床诊疗理念,每年完成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数量及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发起「安全倍增」行动计划,系统降低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全面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牵头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全球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推动相关技术国产化与标准化,持续提升临床诊疗质量。主持国家卫生健康委房颤综合管理培训项目,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及考核认证体系,全面提升房颤介入治疗技术水平和安全规范。

主持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多部本领域工具书,在《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Circul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600 余篇。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医师」「北京市学科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等荣誉或称号,在学术界和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影响力。


来源:丁香园心血管时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