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心血管病学分会>工作动态

对话 CSC 2025 大会主席马长生:创新是心血管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发布时间:2025-09-18 12:55:55 

古城西安,九月中旬将迎来中国心血管领域的学术盛会——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会(CSC 2025)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25)和 2025 长安心血管病学大会(CIC 2025)。盛会前,「丁香园」有幸与大会主席、CSC 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展开深度对话


作为我国心律失常领域的领军人物,马长生教授始终站在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发展与推广的前沿。本次对话中,马长生教授高屋建瓴地展望了房颤治疗未来 5 年的突破性方向,深刻剖析了脉冲电场消融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还就青年医生培养、学会工作重点等话题分享了独到见解。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一幅中国心血管学科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Q1:您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深耕多年,尤其在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上实现了多项开创性突破。展望未来 5 年,您认为房颤领域最可能迎来突破性进展的方向是什么?


马长生教授:我国房颤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从过去的「跟跑」逐渐实现「并跑」,在部分领域也展现出领先潜力。目前,国内在临床技术及质量控制方面已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我们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创新研究,尤其是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未来 5 年,房颤领域最关键的突破将依赖于高水平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回答若干重要临床问题,进而推动指南更新与临床实践变革,最终提升房颤诊疗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与预后。


除此之外,创新医疗器械、创新药物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将成为重点突破方向。我国心血管学会和房颤领域的专家学者正在积极推动相关进展,未来有望研制出更安全、有效的药物与器械,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心内科专家正牵头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试验。这些研究不仅有望改写国际指南,也正在推动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正逐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Q2:随着科技发展,心血管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治疗技术。您认为哪些新兴技术可能会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马长生教授: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一些新兴技术已展现出显著影响。以脉冲电场消融技术为例,它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如心房食管瘘这类致命并发症,同时减少心腔内气泡产生和心脏穿孔等风险,从而大幅提高房颤消融的安全性。该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中迅速推广。


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更规范、更高效」地推广这些新技术,尤其是在不同层级医院之间实现「技术均质化」。比如,能否让县级医院开展房颤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与省市级三甲医院达到同一水准,这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从长远看,「药物疗法」仍是重要方向之一。针对房颤的新靶点药物和生物制剂目前已有初步进展,我们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但这仍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


Q3:您在多年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也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关于心内科青年医生的培养,您有哪些宝贵经验和建议?您认为哪些素质是年轻医生最需具备的?


马长生教授:我认为,医生最核心的基本素质是严谨求精的作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论是在日常门诊、病房管理,还是作为术者或助手参与手术,都要力求每一个环节达到最高标准,实现更大安全性和更高成功率。


另一方面,青年医生还需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医学人文与沟通能力。高质量的医患交流能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进医患合作,有助于基本医学知识的传递与治疗方案的落实。


最后,不论临床还是科研,我建议年轻医生对自己设立「更高目标、更严标准」。唯有如此,才能激励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付出更多努力,最终在临床与科研领域取得扎实成就。


Q4:作为 CSC 主任委员及本次大会主席,您认为学会接下来的工作包括哪些重点方向?


马长生教授:未来,学会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推动「创新」。这不仅包括通过创新方式提升教育培训的效率与水平,还涵盖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创新以及广泛开展临床医生主导的临床试验。


我们将致力于设计和实施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持续提升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和质量。因此,创新理念应贯穿于教育、培训与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的培养」也会自然实现。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进步与每一个人的成长。最终,优秀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环境,必将造就杰出的人才队伍——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动心血管学科向前发展。


专家简介:

马长生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际知名的心血管病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名誉主任。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卫健委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北京学 层次卫生技术领军人才」,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担任 Circulation 副主编,PACE 主编,Circulation AE、Europace、CMJ、JCE 等国内外 30 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目前在 JAMA、Circulation、JACC、European Heart Journal 和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近 300 篇。

1998 年完成了国内首例房颤导管消融,开创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事业,并推动其发展至国际领先水平。提出阵发性房颤「单导管」、持续性房颤「2C3L」等一系列国际原创性术式,成为我国该领域主流术式之一。牵头研制成功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定位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国际首套房颤导管消融模拟器。建立中国房颤队列,完成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负责国家卫健委房颤综合管理培训项目,建立高效培训及考核认证模式;发起「安全倍增」五年行动,降低我国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成为本专业工具书的学术专著多部,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来源:丁香园心血管时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